拍卖100元钞票的博弈

标签:
博弈论拍卖钞票季涛 |
分类: 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理论与实践 |
应“今日头条”平台栏目之约而作。
这是一个由著名博弈论专家,耶鲁大学教授马丁•舒比克(M.Shubik)设计的一个博弈论经典案例。
一位拍卖师拿出1张100元人民币的钞票,请2位买家给这张钞票出价,每次的加价幅度为5元钱,最终成交后,出价最高者得到这张钞票,但出价最高者和次高者都要向拍卖师支付自己报价数目的款项。
在100元钞票拍卖的多次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也许最初人们出价只是觉得有趣,但是随着价格的攀升,人们逐渐意识到掉入了一个陷阱,但已经难以全身而退;这时候就试图通过继续加价来迫使对手退出,但俩人都这么想,结果价格不断攀升;最后,当价格非常高时,出价者开始深深后悔,但是此时已经难以自拔,形成“鹬蚌之争,渔翁得利”的尴尬局面。人类遇到现实很多情况时的心理表现。
作为经济学上的理性人,解脱这个“陷阱”的方式有这样几种:
(1)俩人都不玩,都不报价,流拍后所有人的收益均为零。
(2)第一个出价的人直接报100元,另一人再报价即便买到也是亏损的,因此没有理由再加价。此时属于纳什均衡,俩人收益还是零。
(3)俩人事先共谋,签订协议,结成串通联盟。共谋好只让第一人出价5元钱,然后不再出价,这样俩人均分后的收益更多(每人得47.5元),拍卖师亏损的最多,95元。
(4)俩人持续出价:5元,10元,15元,……,当一人出价到100元时,他已经不赚钱,此时不应该再有新的报价,因为谁再出价两位出价者都会赔钱,聪明人不应该再继续进行下去。此时成交后,出100元者买到钞票,不赔不赚,出价95元者亏损95元什么也得不到,拍卖师赚到95元钱。
(5)当一人出到100元,另一人直接跳叫到200元,假如第二人不再加价,拍卖成交,第一人和第二人都将亏损100元,双方的损失一样,一个不错的止损点。在这之前任何价位上俩人的亏损都不一样,因此双方有可能“患不均”而继续加价。因此,200元的报价是两人的亏损等同点,俩人没有理由继续出价而再亏损下去。
如果两个人都不理性,不想亏钱,继续竞拍下去,谁又知道哪里是个头?
季涛谈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微信公众号号码:jitao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