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家们的“业余”生活

标签:
收藏家授课写作旅行季涛 |
分类: 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
在内地20多年文物艺术品市场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收藏家赶上了市场发展期的最好阶段。他们最初差不多都是做生意、做企业出身,不然也不会有钱去买艺术品。其中有人是做股票投资的,有人开服装厂,有人做地产生意,有人做装修装潢公司……。也许其中一些人最早学过艺术,喜欢买艺术品便于临摹和学习绘画;有人则是家中有古玩,因父母喜欢而耳濡目染得到家传;更多的人挣了钱想找地方投资,机缘巧合、误打误撞买到了艺术品,从此都乐此不疲地爱上了这一行。
迄今为止,他们当中最少的收藏时间有七八年,长的已经有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了。开始的收藏阶段更像是以投资为目的,由于流动资金紧张的缘故,他们都会不断买进卖出。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他们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藏品,舍不得再卖了;同时他们也发现,将藏品放置的时间越久,也许收益会比倒来倒去的更多!因而,收藏家们只能在资金与收藏之间进行权衡:既要将藏品收藏久,又要见到好东西有钱去买;流动资金永远都紧张,优胜劣汰,买好卖差,不断舍弃与再收,从而使得自己收藏系列更加完整全面,品质也更高。
如今,他们的收藏都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艺术品的市场价格越来越贵,他们对藏品也越来越挑剔。此时,他们在收藏之余都在做些什么呢?
收藏家中有的人继续经营企业挣钱,挣了钱大部分用来买艺术品。刘益谦旗下有十几家公司,赵旭、董国强、李雪松、蒋再鸣、廉亮等都在忙于经营拍卖公司。他们做企业的节奏似乎一点也得不到停歇,至少,他们的手头比较富裕,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收藏规模。
多年来的收藏经历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养成了收藏的习惯,加上他们原来经营的企业也许已经成为了夕阳产业,能够及时从企业经营中脱身出来,转向了职业艺术品投资与收藏,是他们值得津津乐道的成功转型。如今,收藏可能还没被看作是一种职业,若有人问起收藏家们的工作,这些人可能会回答:无业人士。
像刘益谦、赵心等收藏家们的业余时间依旧关注着海内外各类拍卖会的信息,各大拍卖行第一时间也会给他们寄来或发来即将拍卖的拍品信息。一旦发现有艺术精品和生货出现,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看货。也有像上海藏家陆牧滔这样,每年大半时间都在世界各国拍卖行之间穿梭寻找拍品和机会的人。
有的收藏家致力于培养和指导学生,给各所大学、艺术院校的文物收藏鉴定课程授课,在教学相长和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与收益。北京的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现当代书画收藏家刘文杰、上海古代书画收藏家陆忠等都是这样乐在其中的。
有的收藏家业余时间喜欢上了绘画、书法:喜欢收藏油画的王中军也画油画,收藏现当代书画的赵旭工作之余要画油画系列“星空”,廉亮画的是“新海派”国画,董国强喜欢写书法,收藏大鳄刘益谦的书法也得到了业界的夸奖。
许多收藏家喜欢将自己的收藏做成公益事业,去服务于社会,比如办博物馆和美术馆。马未都开办了观复博物馆,刘益谦已经创立了三所龙美术馆,王中军、油画收藏家唐炬也都在筹备着建起自己的美术馆;浙江收藏家黄柏林在博物馆里举办藏品展览供大家参观;古代书画鉴定家兼收藏家萧平组织了广陵雅集古代书画鉴赏活动;古代书画收藏家林霄则投资帮助已停刊多年的《书法研究》杂志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