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卖市场调整的底会在哪里?

标签:
拍卖成交市场季涛 |
分类: 收藏和拍卖热点问题探讨 |
2014年,按照中拍协的统计数字,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307.6亿元,占当年全国拍卖业成交总额的比例为5.54%;而2013年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为313.83亿元,占当年总额的比例为4.48%;笔者预计,2015年全国艺术品成交额占整个拍卖成交总额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6.5%以上。
2014年艺术品成交额占比2011年,曾为年度艺术品拍卖最高成交额的553.53亿元的55.6%,形成了“腰斩”式的调整。
近两年全国拍卖成交总额明显下滑的主要原因也许主要有三点:
1、网络拍卖平台的冲击。近年来。人民法院委托拍卖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的委托多转入淘宝网或土地网等网络平台进行。截至2014年底,除上海、山东、广西等省市的司法拍卖继续采用拍卖行业公拍平台开展外,全国110个市级城市中,有695家城市的法院进入淘宝平台拍卖。这些形式各异的非拍卖企业开展的“拍卖”活动,给拍卖市场带来了极大冲击。使得一直占有我国拍卖业50%权重的司法拍卖业绩大幅下降。
2、非“公权”下的社会委托拍卖一直没有明显的市场增长。由于法规限制、社会经济基础以及拍卖企业资金规模等方面的限制,民间社会委托拍卖一直没能很好的发展起来,尤其占较大权重的社会委托二手房拍卖没能形成成功的经营模式与规模,这与以社会委托拍卖为主的国际拍卖业有着很大的差距。唯有二手机动车拍卖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其2014年达到74.9亿元的成交额,比起2011年的36.5亿元,增长了一倍,但对于全国总成交额的占比只有1.35%,无法抵抗住整体市场的下滑。中拍协一直着力推动的农副产品社会委托拍卖领域由于其市场基础与观念的局限性,更无法形成规模。中国非艺术品拍卖领域的市场化道路一直踉跄前行,不得要领。
3、受到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减速与市场下滑的影响。拍卖业作为市场中介“窗口型”行业,必然难以独善其身。
根据笔者的经验与判断,以上统计数据多为企业自报产生,因此,实际状况可能还要不尽如人意一些。由于激烈的同行竞争与高比例佣金项目的衰落,企业实际收入或利润的下滑相比成交额的下滑要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