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一粟山房》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kwMDkyMg==&mid=202051249&idx=1&sn=f39895d182c997d8c2a1cdced8597b5a&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很久没写了,许多朋友都在问我最近忙什么去了。的确最近是忙了一些,用了二十天时间,从上海飞欧洲,足迹遍及欧洲数个国家,然后又从法国飞去美国旧金山,再由旧金山飞回上海,整整在北半球绕着地球转了一大圈。此行并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参加各地的艺术品拍卖会,大拍小拍总共看了有不下二十个,每天都用在赶路、看预展和拍卖上了。一圈下来却基本没什么收获,要不就是没有感兴趣的东西,要不就是出不起价格而铩羽而归。总结一下原因有三,其一是我只喜欢买古代书画,其二是古代书画在市场的确有严重的稀缺感,其三就是现今的国际市场价格远高于国内市场的价格。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刚参加艺术品拍卖会时的情景,特别是参加上海那时本地拍卖公司时的情景。那时候刚好是遇上最后一拨文物退赔的高潮,好多老东家拿着退赔的东西直接就送去拍卖公司拍卖,毕竟拍卖所得的钱要比由文物公司直接收购价钱要高出许多。因此当时的拍卖公司并不害怕征不到货,而是怕征到的货买不出去或卖不出好价钱。这就造成了当时那种买方市场的情况。上海当时最有意思的一家拍卖公司是在一个茶馆里,在一个角落里把画挂起来展览,拍卖时大家就分散着坐着,几人一桌,各自买杯茶或饮料,边磕瓜子边举牌。有趣的是当时还没有什么竞价阶梯的概念,正如我们现在经常听到那句一听就会让人发笑的话,“高于这个价格的任何报价都有效。”很多人经常会在最后叫上一句“加一百”,而往往就这一句“加一百”使你成为最后的赢家。由于东西多,所以经常会买到一些好东西,而且价格还不贵。

http://mmbiz.qpic.cn/mmbiz/icLdOIGjachIgK6iaBa5BbccQ960qvWjfxGcbGNslL9U5ibPNbhs81cd8nZibjPhOS1EHgUOfwcvjCL5QQAI9VBydA/0
我就曾经因为“加一百”买到这张蓝瑛,当时起拍价格是三千元,两个买家一争到两万五千元停住了,那时还不太懂的我便随口来了一句“加一百”,没想到就落在我头上了,几年后徐邦老还认为这是蓝瑛真精新的作品并题了长跋,这一藏就二十年了,所以买东西有时候还是非常讲究缘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