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心理学效应称为“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也称为“感知盲点”,它跟我们的头脑观察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当人们同时经历着多样事物发生时,往往会仅关注其中一样,而忽视了其他事物的发生,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发生。

这一现象自古代起即已被善于观察的人们所发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论述了当人们在沉思、惊讶或听到某个巨大声响的时候,会对眼前的事物无所察觉的现象。
人的大脑在处理用眼睛看到的瞬间信息时,是将它保存在后顶叶皮质里,但是后顶叶皮质的大小有限,不能将全部的画面都储存,所以,它将一些重要部分记下,却忽视了其它部分,因此,只要重要部分不变,就会对于一些看在眼中的变化“视而不见”。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过于关注某个目标,竟然没注意到眼前的事物。比如:你在街上行走并且在思考某件令人烦心的事情,你的朋友迎面走来并且向你挥手打招呼,而你却没有察觉,根本未意识到对方是自己熟识的人。当你的朋友告诉你刚才你的确看着他时,你也许会说自己根本未加注意。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看着”某物却并未真正“看见”,目光聚焦于某物之上,然而却并不必然将其带入意识之中。
国外科学家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一个考官发给一个学生一张考卷,在考试的过程中,这位考官拿起考卷给大家看,然后俯下讲台,同时另一位长的较为相象的考官(穿着打扮要一样)来代替原先这位考官。考试完毕后,学生竟没有发现换了考官!

还有一个类似的实验:在入口处,有一位研究生要受试者填写一些基本资料。受试者低下头填完后进入房间。等到他从房间里出来时,却没有察觉在入口处一开始看到的人,与填完资料后所看到的,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人,他们的发型不同,长相不同,高矮不同,连衣服的颜色也不同。
当时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的席曼斯与其合作者李文进行了上述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约有75%的受试者完全没有察觉到眼前的人换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也曾以其他不同形式测试,例如变成问路的场景,问路者在问到一半时,中途换了另一个人,但被问路的受试者大多未察觉前后两人是不同的。另一著名的例子是请受试者观看身穿黑衣与白衣两队的球员互相传递篮球,并需计算穿白衣的篮球队员传球的次数。几次传球过后,即使一只身着黑色大猩猩服装的人走进这群球员当中,而且就在视野正中央处捶胸摆手,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察觉到。
在一个实验中,艾若·海曼和他的同事发现即使一些事物与人们正在做的事情相关,任然经常会被忽视。例如,人们能够识别一棵树从而避免撞上,但却有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一棵吊满金钱的“摇钱树”。

实验者将三美元纸币绑在一棵树的枝杈上,然后将这棵树种在校园的一条小路上。用整整两周的时间来观察,他们记录路过这条小路的人们是否绕开这棵树,是否发现树上的钱(他们假定发现钱的人一定会停下拿钱或至少停下查看)。
最后,总共统计有396人从树下走过,只有12人走近树枝,大部分的人只是识别了这棵树并绕开以保障安全。与总人数比较,只有很少的路人注意到树枝上的钱。
人在驾车时也满足“非注意盲视”效应。人的大脑注意力是有限的,打手机会分散大脑注意力,本应注意到的情况会忽略,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开车打手机导致交通事故的风险比通常情况下高出4倍,事故发生率与酒后驾车不相上下。开车时使用手机,驾车者对路况的反应比正常情况下慢0.5秒。戴耳机会分散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从而增加遭遇交通事故的风险。
有些事物即使盯着看,也无法进入意识之中,而产生了“视而不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注意力,只有注意到的事物,才能进入意识。基于这一原理,很多魔术都是利用了人的“非注意盲视”,魔术师控制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在观众眼前让物品消失了。
“非注意盲视”和“注意捕获”表明了人类注意特性中的一项悖论:一方面人们必须集中注意于他们的任务并且避免被无关信息分散了注意力,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同时兼具觉察到危险的意外刺激的能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一些研究者才致力于从理论上对这两种现象进行整合并作出解释。
而在拍卖场上,拍卖师如何及时注意到场上竞买人的出价则涉及到了“非注意盲视”问题。
当主持大场面的拍卖会时,拍卖师的整个视线都会被场上的一举一动所吸引住。他在盯住眼前中心区域的竞买人的同时还要用眼睛的余光覆盖全场,一旦有人举起竞买号牌,或者是做出应价的各种手势,比如,点头、举手等,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反应到,并及时转头用眼睛去搜寻和凝视,发现是竞买人出价后则马上口报确认出相应的价位。拍卖师用余光观察一个大场面是需要经验的,在各种纷乱动作的干扰下,能否迅速辨明哪个动作是举牌,哪个动作是拿着号牌当扇子扇动?哪个动作是举手出价,哪个动作是与旁人打招呼?尤其当一场拍卖会刚刚开始的时候,拍卖师对场内谁有可能出价都还完全不“摸门”时,拍卖师的目光则一直是在摆头、转睛、巡视的“漫巡视”当中。
当两个竞买人之间互不相让,竞相加价的时候,拍卖师的目光开始逐渐由“漫巡视”转到了“专注凝视”阶段。此时,拍卖师随着两位竞买人的交替出价,将眼神从其中一位买家脸上转到另一位买家脸上,通过目光与竞买人的眼神的对视,辨认出他们是否出价的信息,也同时表示出对于他们的鼓励。此时,拍卖师采用定位于两人的“专注凝视”的目光,更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报价。
而当其中一位竞买人表示不再继续加价时,或又出现了新的第三位竞买人时,拍卖师的这种“专注凝视”目光就被迅速引开,此时,拍卖师又会对新的出价位置“专注凝视”。
尤其当一件拍卖品即将成交落槌之前,拍卖师更多地会采用目光“漫巡视”,此时,竞价过程已接近结束,节奏放缓,拍卖师为了防止有人突然在落槌前出价造成被动,因此对全场范围进行目光“漫巡视”般的扫描,去尽量及时发现那些可能出现的突然动作,最后,在不间断的“漫巡视”中,拍卖师快速敲下拍卖槌宣布成交。
因此,在拍卖场上千变万化的竞争场面下,拍卖师应该随时主动地将“漫巡视”和“专注凝视”两种目光进行转换。否则,停留在“专注凝视”的目光下不能及时转出,也许就会在凝视中忽略了场上可能出现的新买家;而一直用“漫巡视”的目光扫视全场,则难以发现竞买人的细微举动,也会忽略刚刚出过价的买家,极易降低报价的效率!
富有主持经验的拍卖师则可以能将两种目光的转换进行的十分频繁和自如,从而能节约时间,并提高竞价效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