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拍卖企业间强强结合初见成效

(2013-12-18 20:55:29)
标签:

拍卖

匡时

艺术品

季涛

财经

分类: 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理论与实践

    应雅昌艺术网《拍岸观澜》之邀而作http://comment.artron.net/?flag=column__expert&Tid=58&PersonCode=A0261209 

    2012年年底,内地拍卖业曾经爆出过一个大新闻: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和上海恒利拍卖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合并。原上海恒利董事长吴斌、总经理朱军携恒利团队加盟匡时,新公司董事长由原匡时董事长担任,总经理由吴斌担任。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笔者感觉半信半疑,不解其意。拍卖业是人力资源导向型,而不是资金导向型的行业,拍卖企业的运作主要靠员工的鉴定、评估技术、人脉关系以及客户维护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很少听说,哪家拍卖行倒闭,更很少有拍卖行之间合并重组的案例。

    两家公司合并一年来的情况如何呢?

    从刚刚结束的秋拍结果来看,2013年秋拍北京匡时拍卖的总成交额达到19.9亿元,已经十分接近了匡时历史上的最高成交点,2011年春拍达到的20亿元。其环比2013春拍的14.12亿元增加了41%,同比2012秋拍的9.32亿元增加了114%。也就是说,当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还在筑底回暖时,其他各大拍卖行还在历史最高成交额腰斩位置时,匡时公司的业绩已经完全恢复到市场最高点了!

    这是两家公司合并带来的必然结果吗?

    回答一定是肯定的!

    匡时是一家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活动的公司。每当接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拍卖品时,匡时都会把它作为一件与学术活动、推广普及等结合在一起品牌营销活动。比如,2012年春季拍卖的“过云楼藏书”的拍卖,20127月开始的收藏寻城记 中国收藏地理系列文化论坛的十城市巡回举办,2012年秋季的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的拍卖以及2013年秋拍“北宋礼部韵略”古籍的推广等,都充分体现了匡时企业重视品牌经营和文化及学术推广的策略。经过多年的品牌营销,匡时定位在了以古代书画、中国书法和古籍善本为主营业务。而上海恒利擅长于近现代中国书画,其曾在2012年春拍举办过“傅抱石绘画专场”而著称于业内。吴斌在艺术品拍卖业拥有广泛的人脉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上海恒利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为南方领先的拍卖公司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两家公司的合并大大增强了匡时的专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匡时在艺术品拍卖领域的综合影响力。

    恒利合并到北京后,随着原恒利董事长吴斌一共过来了八个人,他们与北京匡时的团队合并在一起如鱼得水。2013年春拍,匡时的近现代书画拍卖成交就十分明显,近现代书画专场成交了6.32亿元,比2012年秋拍的3.3亿元多了近一倍;匡时秋拍则上一层楼,达到了7.91亿元,增长幅度十分明显。2013年秋拍,匡时的竞买号牌达到了1200个,比春拍多出了三分之一,新买家进场明显,这与匡时近几年的品牌营销形成的品牌美誉度、信任度的社会认知增长很快有很大关系,也与合并后团队的拍品征集质量好,吸引了更多买家关注不无关系。

    总结起来,合并后的匡时公司拍卖成绩的突飞猛进无外乎这样几点原因:恒利进入后在近现代书画方面市场的补充,匡时内部管理力度的加强,匡时公司多年品牌积累的收获,匡时推迟赴香港拍卖的优势集中等等。

   董国强在谈到与恒利合并后的业绩明显增长时说道:匡时与恒利拍品资源互补,董国强与吴斌的性格互补,这种人力资源上的整合强化的效果要明显好过资金上的合并。

    匡时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文物艺术品市场出现大幅调整的时候,大家“抱团取暖”、重组合并也许不失为一个良方。重组后的新匡时同时拥有了两家公司的藏品及藏家资源优势,有助于拍卖资源集中度的整合,北京匡时拍卖的这一举措,给出了艺术品拍卖行业资源整合初步成功的先例。

    目前,北京匡时已经稳稳地坐在了保利、嘉德两家拍卖行之后的第三把交椅上,而且其未来的发展势头仍未可限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