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的艺术品金融化
(2011-05-08 10:06:28)
标签:
艺术品金融化资本化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证券化财经 |
分类: 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理论与实践 |
一、艺术品金融化的种类
1、艺术品按揭--艺术品保险--艺术品担保--艺术品抵押--艺术品典当
2、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
3、艺术品证券化
1中内容谈到的各个方面都属于同等发展阶段,解决好艺术品的鉴定和评估问题,这些内容都不难办到。
艺术品基金和艺术品信托就是把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中的一种重要资产配置,这样,金融机构就可以通过基金份额向投资者发行,募集资金并将资金配置到艺术品市场,具体表现为银行理财产品或信托计划,然后通过专业运作,使没有艺术品投资专业经验和精力的投资者,可以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中收益。
艺术品基金投资要比个人收藏家更容易拿到相较于市场低一些价格的同等艺术品,成为艺术品金融化过程的重要一步。自2005年5月起,艺术品投资基金悄然试水。在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来自于西安的“蓝马克”艺术基金以50万美元收购了刘小东的《十八罗汉》组画,此后,各种各样艺术基金不断浮出水面。
目前,艺术品按揭、保险、担保、抵押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十分常见,艺术品基金和信托也已成型。但在我国,上述艺术品按揭、保险、担保、抵押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仅有个别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在研究,而自从2007年民生银行投放第一个艺术品基金以来,也就那么几只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份额化)证券化开始在天津文交所试行,但一开始就被非理性疯狂炒作,得到各界人士的批评和指责。目前,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首批份额产品“蓝田泥塑”等于近期正式启动申购程序,预计在7月中下旬“艺术品股民”能进场交易进行份额转让。
二、艺术品的特点
关于艺术品价格的增值周期长、增长不均匀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
中国书画的价格自从1996年到2002年都没什么上涨,到2003年“非典”之后突然爆发式上涨;齐白石《诗意山水册页八开》1998年拍出159.5万元,2003年再次拍卖到了1661万元,5年10倍!“清雍正斗彩皮球花碗”1996年79.2万元,2004年203.5万元,8年2.5倍,涨得不多是因为卖的时候价格正逢低谷!徐悲鸿《愚公移山》2000年成交在250万元,2006年则达到3300万元,6年12倍,卖的正是时候!宋徽宗《写生珍禽图》2002年2530万元,2009年卖出时6171万元 ,7年2.5倍,晚拍两年就可以卖到1个多亿了!
邮票钱币从1996年到2008年都没什么变化,2009年才启动,“猴票”十几年都在1800-2000元之间,2007年才异军突起;老银元“袁大头”十几年间就值100元,2010年才飞涨到现在的 600-800元。
三、目前艺术品金融化的操作难度
我觉得,目前在我国实行艺术品金融有这样几点难度:
艺术品的鉴定评估是主要障碍。艺术品金融化难以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是艺术品的鉴定评估还没有进入国家法定序列,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艺术品与资本的结合就难以实现,类似抵押、贷款等就无法进行;由于缺乏权威机构对艺术品鉴别,使金融机构在投资或在艺术品抵押时面临困局;艺术品评估体系的欠缺,增加了金融机构对艺术品资产定价的难度;没有对艺术品身份、艺术品交易人等信息进行统一登记的信息平台,缺乏对艺术品市场统一管理的监管机构。
大家都知道,鉴定艺术作品的真伪一般是要依靠鉴定人的眼力和记忆的事情,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标准,也难以找到什么都懂的通才鉴定师,官方指定或社会公认的鉴定评估机构就能不犯错误?而又由谁来认定这些权威鉴定评估机构?所以,艺术品金融化的基础就是要尽量将鉴定评估做成权威化、标准化和数量化,但这却是十分难的事情。从国际上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缓慢、规模不大也都是因为艺术品的这些个性问题难以解决。因而我国的艺术品金融化的进展也不会太快,欲速则不达!
另外,看一下艺术品的价格增长曲线,可以看到艺术品的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要几年到十几年,艺术品交易的成本也比较高,把握投资机会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投资艺术品不能只想一、两年就赚出差价来,而目前国内设计出的艺术品基金的时间都比较短,2、3年而已,这就很难达到投资回报的目的。
四、艺术品金融化的可行性与发展顺序
五、拍卖在艺术品金融化过程中的地位
在艺术品金融化的创新发展之中,仍不能忽视拍卖的作用:
1、拍卖市场固有的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标杆作用;
2、大量艺术品拍卖的数据库对于艺术品鉴定和评估是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和样品库;
4、拍卖是艺术品变现的最佳方式。目前试行的天津文交所等艺术品证券化的最后清盘结算仍然要依靠拍卖市场作为变现工具,因此拍卖作为价格标杆和结算变现工具仍不能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