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拍卖史话(11)1997年──拍卖会出现“撞车”

(2009-02-15 09:24:21)
标签:

拍卖

史话

拍卖会撞车

拍卖法

杂谈

分类: 艺术品收藏与拍卖史话

 1996年到1997年,是北京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增长最快的时候,北京一家家新成立的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有20余家拍卖公司在进行艺术品的“大拍”和“小拍”。各家公司都瞄准了曾经“市场无限好”的中国书画,拍卖槌声此起彼伏。因此,每到周末都会少则一、二家,多则五、六家拍卖公司在举办“小拍”,当时社会上称之为拍卖会的“撞车现象”。北京的买家有点吃不消了,拍卖公司作品征集难度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就大打折扣,这对京城书画拍卖市场的元气颇有损害。

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中,潘天寿的《春塘水暖》以660万元成交,创下潘天寿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旅美画家丁绍光的《西双版纳》在春拍中在390万元的价位上拍出。嘉德秋拍中,邮品钱币专场中的一件“全国山河一片红四方联”以74.8万元成交。

北京翰海1997年春拍中,5件《北宋名人书札》被故宫博物院再次以852万元拍走。宋人翰墨传世甚少,书札就更罕见。

太平洋的春季“大拍”中,有一个由著名画家 何海霞先生亲手绘制的直径98厘米的巨型薄胎碗“江行揽秀图”被国内收藏界公认为一件国宝级的珍品,起拍价为140万元,最终这只巨碗落槌于320万元处,创出当代瓷艺作品的最高拍卖成交价。

太平洋拍卖公司在3月份举行了国内首次景德镇当代艺术瓷器的拍卖会,6月末举办了国内首次少数民族艺术品拍卖会,秋拍中首次在国内举办了雕塑专场拍卖会,12月又举办了法国极品葡萄酒的大型拍卖。

1997年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进程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拍卖市场本身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开始步入一个调整时期。其二,这一年《拍卖法》开始实施。这双重意义共同意味着,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了一个以法制建设、行业规范为主导的市场调整时期。

1997年年底开始,京城一些明智的拍卖行开始“急流勇退”,宣布减少和退出文物艺术品拍卖项目,去从事正有待于开发的产权、物资的拍卖及其它非艺术品类的拍卖活动。某些大型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适时地推迟了春、秋季拍卖的时间,以使得拍品准备的更为充分;有的拍卖公司在拍品没有征集齐备的情况下,取消了常规举行的春季或秋季的“大拍”;或者将“大拍”改为“中拍”的规模,以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人们更加务实了,更加根据实力,量力而行地进行运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