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拍卖史话(2)1988年北京恢复成立了第一家拍卖行
(2008-11-29 22:59:09)
标签:
北京拍卖史话连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 |
分类: 艺术品收藏与拍卖史话 |
1988年5月14日,北京市由当时的陆宇澄副市长主持宣布:北京市拍卖市场正式开业。陆市长强调这是一个新事物,要大胆探索,积极支持,努力办好。北京市拍卖市场跻身拍卖大潮,使绝响了30年的拍卖槌声终于又从中国首都传出。
为什么不叫拍卖行、拍卖公司?却叫“拍卖市场”?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最先计划恢复成立拍卖企业的实际上也正是50年代由拍卖行公私合营转成的信托行业,当时主管北京信托商店的是北京市第一商业局。在讨论这家拍卖公司的名称时争议很大,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值当时全国都在兴建各种交易市场的热潮中,某位市领导突发奇想,我们不如就叫“拍卖市场”吧,又时髦又显得很大很气魄。就这样,北京市拍卖市场在北京注册成立了。
当天,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西厅,在北京市拍卖市场的成立大会上同时举办了首届拍卖会。拍卖会上,紧张而热烈的场面此伏彼起,竞拍气氛异常浓厚。其中在拍卖一把仿明式榆木圈椅时,起叫价为800元,尽管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但竞买者互不相让,致使价格迅速攀升,连过1000元、1500元、1700元……大关,历经八轮竞价,最后才由一位澳大利亚人瑞得曼以2200元一举拍中。5月15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中说:“瑞得曼先生是中国拍卖市场第一位外国买家”。
首届拍卖会下来,北京市拍卖市场便初战告捷,营业额达20多万元。
20天以后的6月3日,北京市拍卖市场与北京文物商店联合举办了一次文物专场拍卖会。共有33件拍卖品,全部是打过火漆可以外销出境的文物。其中有瓷器、书画、丝毯等。拍卖会上有7件拍卖品成交。
然而,复兴不久的拍卖企业没走几步,就陷入了困境。原因何在? 无货可拍。按当时拍卖行管理者们的说法,能惨淡经营,保住不关门就不错了。
据当时了解,北京处置罚没公物的权利机关将公物“内部处理”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将罚没物资擅自交给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变卖,有的紧俏货被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私分,有的则成了部门之间拉关系、走后门的礼物。许多商品定价很低,严重偏离了其本身价值,致使国家蒙受损失。
一位新华社北京分社的女记者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