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拍卖仅仅只有21年左右的时间,艺术品拍卖在我国的历史只有不到16年的时间。国内拍卖业的飞速发展,不断令国外的同行瞠目和赞叹。国内社会也在迅速地了解和适应这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发展的行业。但由于相比其它行业,拍卖毕竟出现较晚,普及不够,人们对拍卖业仍然存有许多不了解和误解的地方。
例如,许多人仍然把拍卖误解为许多商场、商店在淡季减价时宣扬的“大减价!大拍卖!大甩卖”的意义。以为拍卖就是“贱卖”。一些人不愿意涉足拍卖场,不愿意把自己创作的艺术品送到拍卖场,生怕有损于形象。当他们有机会亲临和感受一下艺术精品的拍卖会,去看一下那些难得一见的世界级珍品,也许就会明白了。
也有些刚刚了解一点拍卖的人认为,拍卖场就是为了拍高价,是有钱人出入的地方。一些年轻画家把自己的作品送来,标出一个“天价”,希望能拍出一个好价钱。殊不知拍卖有许多种类型和层次,既有对少数珍、稀、精艺术品和对房地产、企业产权的的高价拍卖,也有对二手家用物品、小商品的低价位拍卖。拍卖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每一件拍品的真实市场价值,它的成交价较少主观性、更趋客观性和合理性。
当初,有的拍卖场还要收100元一张的门票!这是因为最初的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为了“挡驾”那些看热闹的观众曾采取过卖门票的作法,随着国内一些规范操作的拍卖公司率先“敞门入场”之后,拍卖场的“门票现象”已渐渐消失。预展和拍卖场可以为那些收藏家、艺术品爱好者和研究学习者自由出入,拍卖场真正成为比博物馆、大商场都更有优越性的好去处。
目前,拍卖行业内对拍卖业也有误区,如认为艺术品拍卖是拍卖的“主流”。殊不知在国外,绝大多数的拍卖会拍卖的是非艺术品!大多数新建立的拍卖公司似乎认为拍卖行就只有艺术品这一个领域,因而纷纷上马中国书画的拍卖。一时间,字画的拍卖此起彼伏,频频“撞车”。这些拍卖公司明知艺术品市场竞争激烈为什么不去开拓房地产、物资、破产企业、汽车、二手货等拍卖的处女地?也许风传艺术品拍卖“很来钱”。而“随大流儿”省力,“创新意”辛苦是关键所在!这一误区的纠正也许要靠将来拍卖市场的竞争、定位和重组来解决。
一些画家对拍卖场抱着神秘感和崇拜感,认为拍卖会能使艺术品“快速市场化”。有的画家以为,自己的作品只要往拍卖会上一放,就能价位攀升。似乎委托方进场“托举”到多高,价位就能升到多高。而艺术品市场的形成不是那么简单,要靠作为一级市场的艺术品经纪商和二级市场的拍卖行的长期推动和培养,“一蹴而就”只能“昙花一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