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就是一套研究互动决策行为的理论,它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谋略性思考问题的方式。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这样说道:“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经有非常成功的运用。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度获奖者都是博弈论研究专家,这充分说明了博弈论与现代经济的密切相关性。作为现代经济中十分活跃的拍卖过程充满了竞争和博弈的现象,它包含着竞买人与竞买人之间的博弈、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的博弈,以及拍卖人与拍卖人之间的博弈。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三个弟子曾向他求教: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他们带到一块麦田,要求他们沿着田埂直线前进,不许后退,而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枝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枝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枝更大,但他只能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麦穗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麦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只好将就着摘了一个麦穗。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麦田全程的1/3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再走1/3路程时验证和调整刚才的划分,等走到全程的最后1/3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枝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枝,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可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
事实证明,选择最佳目标的搜寻策略,就是在冷静地比较若干样本后,选择下一个优于样本全体的那一个。失去最佳选择的风险约有1/3。拍卖场上也经常碰到相似的问题。比如,一些相似性质但又各有不同的拍卖品的连续拍卖,比如,一定数量的汽车、房产的拍卖,商业摊位承租权的拍卖等等。当买家遇到这样一连串的相似拍卖品的拍卖时,如何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拍卖品?买家是先买呢?还是在过程的中间部分时买呢?还是到拍卖的最后阶段再买?后面的拍卖品会拍得比前面相似的拍卖品价格要低还是高呢?竞买人何时“出手”为最好呢?而拍卖行又如何安排拍卖品的顺序和价格最为适宜呢?
根据上述苏格拉底第三个弟子的方法,可以这样来安排竞买:在总拍品数的前三分之一处,主要是考察和分析,找出价位之间的关系,最高价位是哪个?最便宜的价位是哪个?平均价位大致是多少?等到拍品数量的中间三分之一时,与前面三分之一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相差不多,若有提高或减少均可以再将前三分之一的最低价位进行适当调整。在竞拍到拍品数量的后三分之一时,竞买人就可以把成交的心理价位定在前三分之一的最低价位或者中三分之一的最低价位的调整价位就可以了,此时往往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拍卖品!
拍卖公司如何来应对呢?如何让这些数量的拍卖品的成交最大化呢?首要的一点,是把预计成交最好的优质拍品放在拍卖的开始之处,然后在将预计成交在中等价位的拍卖品放在中三分之一处,而将中等质量以下的拍卖品放在后三分之一处。这样就能在开始利用优质拍品的稀缺性吸引有实力的买家竞买而将最高的价位找出来,然后用中等档次的拍卖品形成最低价,这些结果会对后面的拍品定价形成一定的“标杆”作用,而有利于将拍卖品的整体价位带高。即使竞买者都去关注后面的拍卖品时,也会由于后面的拍卖品所剩不多而形成抢购,形成拍卖价位在最后阶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