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伍永尚
伍永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50
  • 关注人气: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谁,陕西方言怎这么说

(2020-11-07 22:38:58)
“我”是谁,陕西方言怎么说
原创:伍永尚

 “我”在中国大地上有几十种表示方法,这里我仅介绍在长安话里的四个读法:

  我:从字形看,就是手持兵器的人,也是自称。普通话读wǒ。长安话读nɡè(俄)《康熙字典》比照注音“俄”,与长安读法同。《唐韵》、《集韵》、《韵会》:“我,语可切,俄上声。已称也。”此字最少在清代之前读“俄”。《说文》:“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禾。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康熙字典》解释后按:“顷顿,义与俄同。然字书从无作俄音者,存考。”编者之意“有待考证”。就是说,到了清康熙年间还说不清为何把“我”读“俄”。长安话就是证据,只是历史记载不全而已。我国关中方言区:东起山西西南、河南西北。南到秦岭两麓,西至天水庆阳,北临延安宜川都把“我”读“俄”。近年来有的媒体书刊想用方言点缀文章,把“我”写成“额”,如“我的神”写成“额滴神”,就大错特错。“额”在关中方言里读ei(欸),即nɡěi,指的前额,长安话叫“额颅”。若用“额”,势必读做“欸nɡěi滴神”。按古音可以写做“俄地神”有何不好,其结构如代词“你、俄、他”,都有人字旁(亻)。

哀,普通话读音ai(艾),关中话读nɡǎi(哀)。本意之外,假借意思就是“我”。如“我来了”说成“哀来了”。“哀爸、哀妈、哀村、哀厂”里的哀即我。古典影视剧里出现的“哀家”就源于此, 1989年《汉语大辞典》词条解释:“哀家:戏曲中孀居的太后的自称。例:评剧《秦香莲》第十场‘忽听皇儿禀一声,不由哀家怒满胸。’”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5回:“娘娘不觉失声道:‘嗳哟!包卿!苦煞哀家了!’”有人说,“哀家”只能是君主的遗孀自称,可能有些偏颇。古代的文字工作者,惯用“文言”,少讲“白话”,俚语难进高雅之书本,民间有用“哀”,也晓得是“我”,却不知何字。证明长安方言古老和包容。今天,关中移居南方的客家人,还把“我”读作“哀”。

侘:普通话读chā(插),关中读音cā(擦),司马迁是韩城人,他在《史记•韩长孺列传》有这么一段话,里面的“侘”给后人留下谜团:公元前159年,梁孝王刘武的宠臣韩安国,在汉景帝的母后窦太后面前为梁孝王刘武辩护,他说:“车旗皆帝王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小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王爱之也。”意思是说“梁孝王的车和旗都是景帝赐给的,他想从我老家那小县城(韩安国的老家——成安,是梁国西北边陲小县)出发,驱车跑遍全国,夸耀给诸侯,让天下都知道汉景帝和太后的关爱。”一般解释此字为夸耀。可是后边“以夸诸侯”就是在诸侯面前夸耀,不是重复了?如果前面“侘鄙小县”,不就是“夸我那小县城”,不合道理,此后各种解释竟有八种,意思大相径庭,不必赘述。然而,韩城人自古把“我”叫“侘”,把这个“侘”解释成“我”,意思变成梁孝王刘武 乘着景帝送给他的车和旗,“想从我那边远小县城到整个梁国,天下人都知道太后和帝王的爱”,很顺当。南方人写《水浒传》,想给关西大汉鲁智深、杨志是的个性写点方言,也听到关西方言把“我”叫“侘”,可能由于语音不准的缘故写成“沙家”,我到陕、甘各地做了调查,自古都没有“洒家”这个自称,看来是“侘家”的误读。

咱:普通话读zán zá zan  关中方言读zá、zái(宰),义通我,除了自己家、同单位、同伙讲内部事情用“咱”外,对亲朋好友称呼对方的家庭成员也冠以“咱zai”,在表达上有亲昵的含义,属于早期白话,其它解释与用法见文字工具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