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长安方言“垢圿”带出来的故事

寻找长安方言“垢圿”带出来的故事
原创:伍永尚
十多年前我曾写过一本书叫《原生态的西安话》,由西安交大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一句话:“长安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字读音的天然留声机,字里行间隐藏着远古的音信。”今天就举个例子。
长安方言把身上的污垢叫“狗痂”,比如让孩子“把手上身上的狗痂搓干净。”应
当是哪两个字,从哪里来的?因为“长安方言”多数都是古汉语。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山海经·西山经》里找到了。书中说:“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郭璞注:“洗石,可以去垢圿”。
原来是这两个字:垢圿。普通话读gǒu jiā,西安话读gòu jiǎ,就指指身上的污垢。郭璞注的“洗石”,就是火山岩,坚硬而像蜂巢布满小孔。人们把它制成光滑的椭圆形的卵石块。眼儿细密一些的用于搓身上四肢,眼儿大一些的用于搓脚后跟。直到现在,土产店和小摊还有卖的。
这种石头属于火山岩,书中的“多洗石”,就证明华山从地质上讲曾经是火山。1556年关中大地震就在山下蒲州、潼关、华阴、朝邑一带,造成华山山前断裂。从此往西大约90公里就是临潼温泉,水温高水流大,据传曾是火山。临潼有女娲庙,女娲墓,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就源自这里。
全国有关女娲的遗迹有十八处,陕西的临潼、潼关、蓝田、平利就有四处。尤其是临潼、蓝田有历史有记载的近20个遗迹。清乾隆《临潼县志》载:“骊戎国,女娲氏继兴于此。”有8处涉及女娲的村庙。临潼西南几十里就是蓝田,北宋的《太平寰宇记》记载“蓝田有华胥旧居,境内有华胥陵”,现在仍叫华胥镇。华胥氏是女娲和伏羲兄妹俩的母亲。被称为中国的“始祖母”。《陕西通志》和《蓝田县志》列出人文历史遗址多达十二处。

那么,远古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依据又是什么,什么样的岩石练成浆,又怎么补到天上去?远古的先民们绝非凭空臆造,只有一种现象可以解释,就是火山爆发,喷发的岩浆高纵入云。这种天象在秦岭的北麓115万年前已经诞生的中国直立人——蓝田猿人就有可能亲眼看见并传开。

“始祖母”华胥氏和她的儿子伏羲,女儿女娲因聪明能干脱颖而出,他们勤劳善良,施舍关爱,获得众人的信任和爱戴,那时人类生命力很脆弱,交流沟通的语言尚未完善,处在手势、比划、不清晰的发声和眼神活动的幼嫩状态。由于思维的局限性与无法自我判断,传递者不完整的信息,这些信息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也在丰富和完善,尤其对部落领袖公德的敬仰、能量的夸张和崇拜,“女娲补天”的美丽故事就世代相传,这就是口传文化的起点。
研究者们认为华山、骊山是死火山,但有人说“死火山都不是”,那么,“多洗石”(火山岩)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