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说课稿
(2012-10-23 18:37: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反思案例 |
Unit 1
Section A
李寨中学
大家好!
我是李寨中学英语教师。我叫牛晋瓶。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新目标英语第一单元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中的Section A 部分。老师们都知道新目标英语的Section A 部分呈现的是本单元的基础词汇和语言结构。Section B 是学生在掌握了Section A的基础知识后的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说Section A是学好section B 的基础和关键。只要学生的词汇量足够丰富,他们就会自然的把知识迁移,从而学会讨论像健康的生活分式之类的话题。而且在两套版本的教材中都提到How often 句型。说明在初中范围内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句型结构。所以我觉得学好Section A非常重要。
其实,我想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的是展示交流课。说到这种课型,首先得从我们学校的课改谈起。一年多了我校的高效课堂改革给我们的英语课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校的课型。它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主预习课,一种是展示交流课。我校自主预习课的操作流程是导入新课——出示自学提示——独学——对学群学——点拨点评——当堂检测——分配下一节课的展示任务。在来这儿上课前,我在我班给学生讲了这一单元的自主预习课。由于我们暂时还没有英语磁带。我设计的自主预习课就是在学习了生词的基础上,学生自学1到3页的主要内容,然后做《打好基础》的课前清障题。如果不是今天的讲课,昨天我已在我校进行了公开教学,也就是上今天的展示交流课。本来我校的展示交流课的流程是这样的:上节课已经布置了展示任务,学生课下准备。展示交流课的课堂上,老师首先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点评——然后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也就是上节课的布置的展示任务——然后学生开始在组内预展,时间大约5至8分钟——接下来是班内大展示——再下来是当堂检测,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是评价反馈环节。如果在我校上课,我的任务在上节课就应该发下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了。在这儿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提前和学生见过面,没有熟悉学生的时间。更不可能提前发展示任务。于是我把自己的讲课流程做了更改。变成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给学生设置情景任务。然后每个环节留有充分的准备展示的时间。而且,之前看了几个老师的讲课。我的课和他们的重复了。我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作出重新的调整,(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不知道学生第二单元到底学单词了没有。就像张老师所说,教师要以学定教。学生没有自己预习过的课,不上,学生没有做过的题不讲。所以我虽然一直在纠结,但最终还是决定上最基础的Section A的展示交流课。而且和前两位老师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的课注重语法的传授。我的课侧重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和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与他人自然交流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虽然是同单元的课,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本节课,我想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一、教师的角色转变。高效课堂首先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师退出讲台,把舞台留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而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本节课,我尽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励者,伙伴,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我向学生示弱。尊重学生。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课标中提倡老师们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英语课堂特别重视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自然的运用语言。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强调语言在用中学的原则。第三对于生词的处理,坚持熟能生巧,重复的次数多了,见面的次数多了,就会了,就了解了。我认为牛津和人教版新目标各有特色。牛津英语的容量非常大,但是对于单词的重复率和利用率,人教版显得更多一些。学生有机会不断的重复,不停的见到他,久而久之,自然就学会了。本节课,我也在使学生不停的利用重点的短语。从游戏,到后面的任务链,都在引导他们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步一个层次,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提高。第四,练习题的设计突出想要突出的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除了不同的部分,剩下的尽量用相同的词,使学生对他们有更清楚的比较和理解。比如主语尽量用一个人如Jim,谓语动词尽量用相同的词汇等等。使学生非常明确不同的部分在哪儿。从而较好的理解几个疑问词的用法。
以上就是我设计本节课是的想法。
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