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9-11-11 20:15:39)分类: 学习札记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吃透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地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理清教材前后的联系。不仅要正确理解教材的内涵,还要适当考虑教材产生可能的、隐性的外延。如在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中的设计图案的教学环节设计时,我想如果让学生用圆来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是否会出现奥运五环标志呢?这是可能发生的情况,也是教材编写者始料未及的。
2.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要避免受到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和批判,善于提出合理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善于激发学生内在资源
1.情感资源。人的感情是丰富而又细腻的,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表扬和欣赏,特别是儿童,他们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在教学中,教师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触动孩子的心灵。这些鼓励会让更多的孩子点燃学习的热情,更加自信,走向成功。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善于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察言观色,通过多种手段适时地刺激学生的神经器官,酝酿情感,使之升华,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愿学、乐学。
2.认知资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时是正确的,有时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善对正确资源,也要正视错误资源,认识它的价值,灵活巧妙地利用,变废为宝。在教学中,通过“错例”引发大家的反思,在反思中教育大家,在反思中提升认识,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
三、合理开发生活资源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从形象到抽象,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五、整合迁移学科资源
1.合理运用知识迁移。其他学科中有数学,数学中也包罗万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其他学科中的数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来思考问题,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巧妙创设情境。其他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及时代信息,呈现许多科学真实的数据,如加以整理后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则是一个优质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