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教学设计)

(2012-03-16 15:43:19)
标签:

宋卫华

大兴区

文理分科

民主决策

听政会

教育

分类: 政治生活教学素材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教学设计)
点击:537 评论:0 2011年3月2日 20:35 作者:宋卫华 智词:
】 【背景色  http://www.liuwang.cn/common_icon/detail_bg08.gif 】 【可打印版本】 【关闭窗口

 

课题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授  课 

 

宋卫华

 

学     

 

哈三中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了解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理解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掌握和提高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听政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明确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从态度上认同多种民主决策方式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行动上,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

 

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及意义。

 

难点

 

通过社会听政制度参与决策。

 

过程与方法

 

讲授法、例举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活动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回答,列举事例、课堂讨论等方式,引领学生对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和意义进行探索,通过模拟听政会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

 

教  学  过  

 

漫画导入:漫画《如此决策》。国家教育部无视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昨日做出决定:2010年高考全国统一取消文理分科。听到这个消息你有何感想?请同学们试分析此消息一经传出会引起怎样的社会反响?

引导学生分析:会引起学生震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激烈反应甚至是反对。

国家教育部这种决策方式,大家赞不赞同,为什么?生可能答:影响考生和考生家庭的利益,引发社会的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国家教育部还可以采取怎样的决策方式你认为更好,能更好地维护考生和考生家庭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生可能答:做出决定前应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意愿。

一、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

政府决策有两种方式,同学们设想的这种方式是一种民主的决策方式。社会各界对中学阶段文理分科该不该取消这个本来常识性的问题极度关注?确实是由于涉及到众多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此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所以应采取民主决策的方式做出最后决策,以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同学们我们作为公民怎样能参与民主决策?

二、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探究共享一:我们怎样才能确保像国家教育部等决策机关进行教育发展等决策时能够切实反映我们的利益需求,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利益呢?可不可能由我们直接来制定决策呢?

学生讨论。不可能每个公民都参与直接决策,但可以选出能够代表我们意愿的人代表我们参加决策。

教师总结: 凭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这是公民间接参与国家决策。(板书:选出代表进入决策机关)

作为公民我们有没有机会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我们怎样直接参与呢?

探究共享二:为确保教育部作出的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决策能够符合全国绝大多数考生及其家庭的意愿,我们必须让决策者和决策机构了解我们的意愿。怎样使其了解我们的意愿呢?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形成方案,派代表发表意见。可能会有(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市长电话、教育局热线、教育网站、教育局局长信箱、新闻媒体等途径反映。

教师总结: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板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在作出决策前,决策机关通过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的过程,也是公民积极参与决策形成的过程。

网络开通展示:中新网2月6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今日发布公告就4个方面、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公告说,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1月7日正式启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以来,收到了社会各界大量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问计于民、广集众智,努力制定高质量的、管用的《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面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意见建议,提出若干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重大问题,自即日起至2月底,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公告称,希望社会各界围绕切实解决下列4个方面、20个问题进一步出主意、想办法,提出实招、硬招、新招:(一)加强农村教育的意见建议。1、实行城乡教育统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的意见建议。2、解决农村教师缺乏、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办法措施。3、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意见建议。  (二)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4、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5、创新人才培养的办法措施。6、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办法措施。8、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9、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10、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和区域教育协作的政策措施。  (三)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11、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的办法措施。12、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建议。13、如何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解决职业教育规模数量、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问题。14、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15、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16、如何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办出特色。17、如何构建终身学习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18、如何依法落实“三个增长”、强调政府投入责任。19、如何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鼓励社会投资、捐资教育。20、建设和谐校园的办法措施。        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和来函形式集中就上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告提供了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发至dtl@moe.edu.cn;来函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转《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邮编:102617,请在信封上注明“纲要征求意见”字样。 

探究共享三:1.国家教育部为什么要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公告,进行公示?2.就此你会怎样做?3.对大家极度关注的“高中取消文理分科”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想怎样向有关部门反映你的看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教师总结: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板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决策机关决策公示除了网上公示外,还可以通过公示板、公示卡、微机触摸屏、电子屏幕、公示宣传单、办事指示卡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的反馈也利于决策机关广泛了解社情民意,保证决策民主、科学,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浪网在2月6日公告发布当天就当前最热闹的问题是否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展开了调查。截至2月9日下午5点,超过六成网民赞成取消文理分科,有近35%的网民认为不应取消。网易新闻仅7日一天投票总人数:5287。其中 1098支持,占20.77%,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人才,只偏重某些学科,不利社会发展。4082反对,占77.21%,认为学科是一项兴趣爱好的问题,强制别人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学生负担也会加重。107这个不好说,占2.02%。在各种调查中竟然难分伯仲。教育部2月底刚刚结束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第一轮意见征集工作。在第一轮征集意见的后期,教育部抛出的20个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受社会关注。在教育部征集的意见中,54%的意见反对文理分科。

   探究共享四: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表示,目前文理分科意见分歧比较大,教育部正在对同意取消分科和不同意取消分科的两方理由权衡利弊,“比如说我们要坚持分科,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能解决不分科派提出的理由;同样,如果我们不分科,那也要考虑是否能解决分科派的顾虑。目前还没有结论。” 他透露,规划纲要将在今年8月左右向社会公布初稿,届时里面将对该问题有表态。在现在难分伯仲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更科学地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

 

学生讨论分析:听取学生意见、家长意见外,更应听取教师、教育专家等的建议。

教师总结: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板书:专家咨询制度)

多媒体展示:三峡工程专家论证。(或哈尔滨地铁修建专家论证)。

探究共享五:国家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及专家学者的意见,除了网络、信箱、电话等,能否用更直接的见面的方式,面对面地了解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这应是一种怎样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它和专家论证的论证会、座谈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举行听政会,是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国家决策机关可以直接听取人民的意见,了解人民的意愿和利益需求,使决策更符合人民的意愿。这种听政会的参加者不只是专家学者。

教师总结:这是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在听证会上,公民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决策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修正、完善。听证于民的目的,就是为了决策利民。听政会的成员要有广泛的社会代表面。(板书:社会听证制度)

多媒体展示:2002年我国首次国家级价格听证会(铁路票价调整听政会),或2005年4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举行的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听政会(2009年2月23日,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铜兽首,引起社会热议)。

探究共享六: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各决策机关的决策,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总结:

1、对决策者: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的民主性;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片面性。

2、对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学生实践探究活动——国家教育部举行关于“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听政会。

温馨提示:应该由谁主持,邀请哪些人参加?如何设置会议程序?

(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织我国首次国家级教育听政会(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

——哈三中分场,听取学生、老师、家长、高校校长及教育部领导、教学专家等各方人士的意见及声音)

人大常委会委员: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学时代文理分科是顽症

北大校长许智宏:反对中学教育进行文理分科

部分高中学生:反对取消,必须分科,否则学生太累.强烈建议减少高考考试科目

部分家长:分科是多条并行的快车道

教育部就文理分科问题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只说取消文理分科,没有更好的方案,确实是“很不科学也很不教育的”。

山东教育局:3年后山东省将全面取消文理分科,高考内容也将突出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应该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这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但同时,也应配以高考制度和评分制度的改革,才能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北京可率先推行。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对于这样重大的事情轻易不要下结论。“我也知道提出这一改革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全面发展,但我更担心会适得其反地增加学生负担。”史宁中说,在高考问题还没有弄明白之前,还是不要去动高中的文理分科问题,取消文理分科之后的高考势必会增加考试科目,就必然会增加学生负担。

  朱永新:主张取消文理分科,认为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生学习多少门课程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表示,目前文理分科意见分歧比较大,教育部正在对同意取消分科和不同意取消分科的两方理由权衡利弊,“比如说我们要坚持分科,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能解决不分科派提出的理由;同样,如果我们不分科,那也要考虑是否能解决分科派的顾虑。目前还没有结论。”他透露,规划纲要将在今年8月左右向社会公布初稿,届时里面将对该问题有表态。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决策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

           几种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的比较

 

 

 

内容

 

方式

 

意义作用

 

社情民意

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专家咨询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座谈会

 

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重大事项

社会公示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政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板或卡、电子屏幕、宣传单、报刊、网络等公示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

制度

 

决策部门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

 

听证会

 

帮助决策机关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完善,听证于民的目的就是要决策利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