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的小瓶子
(2023-08-18 16:32:32)看完莫兰迪的画展,感想很多。也一直想抽个时间来专门写写,但是时间都打游戏了。至于为什么因为打游戏而搞得自己很累,像上班一样累,我也是不清楚。关于莫兰迪,先欠在这里。
笑笑看完画展,最想买莫兰迪的小瓶子。我觉得她的想法很不错,以后买一点瓶子自己喷颜色。
为什么我会喜欢莫兰迪?可能是他的画面带来的稳定感,以及冷淡的诗意之下的温度。我一直觉得莫兰迪很有温度,看了他的风景画,更坚信了这一个。欧洲会出现这样的艺术家,在一个地方生活,很少其他想法,一辈子。简奥斯丁,莫兰迪。
我想这样的生活,也可能不行,毕竟我还喜欢看个画展什么的。再者也不能免俗地希望子孙后代得到世俗意义的良好教育。
所以莫兰迪的纯粹,我只有膜拜,却是不肯舍弃庸常的。
记录一下庸常的生活吧,除了打游戏、工作、做家务,最近还有些什么值得记录。
在读(听)《西线无战事》,真是好书,而且适合拍电影。这才发现很多战争片,都是从这本书里拿出一个章节进行发挥。书里写的战场上的青春,被剥夺却依然发光,很残忍,这种美感令人心碎。如果不是这些作家用文字记录战争,是不是很多历史细节就被遗忘了?剩下的都是帝王将相?
中国也有“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样伟大的诗句。
阅读课继续,我却很难想出能在APP里免费阅读的小说了,做推荐很难了。有些书,一些散文,曾经我也喜欢过,但是现在觉得实在太浅了,似乎也不愿意去推荐。自己都不喜欢,如何要别人阅读?
参加了一个研讨会,莫名其妙被点了发言,有点惴惴不安,怕话没说好得罪人。总是不希望因为我而导致别人不开心。强行把我的书稿推荐给大学文学院的院长,很意外,他真的阅读了,并且给了正面评价。并不是研讨会上的评价,应该是真的吧。
小招的手机铃声真是秉承她十五六岁时候的风格,她还是这样。这也是她可贵处,正是她的可贵处。她种了那么多植物,生长得那么茂盛。我不由又后悔十几年前,没有买顶楼。如果有一个平台,我也会种菜。去看植物发芽生根,多么有趣。
郎教授说他曾曾曾祖也是皖南。
有点想金湖了,想回去看看,那里是我的家,也是爸爸的家。爸爸一定很想念金湖,我代他看一眼。如果妈妈真实的原意去,我也是很高兴带妈妈去的。能带妈妈去的地方也很少,她不像爸爸。可惜她虽然宅,却不是会专注某种事情,她不是莫兰迪,她就是一个不好沟通的老人。年轻时就不好沟通,现在更难沟通。
本想出去拍照,一懒,还是没有去。不知不觉中,很依赖汽车出行。也许天气不这么热了,就会乘坐公交车出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