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面临多重考验
(2009-11-11 07:46:51)
标签:
教育 |
谭浩俊
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按照此方案,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以免考,直接进入面试阶段。(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虽然暴露出了许多的弊端,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讫今为止,仍然可以认为是对普通老百姓最为公平的一项制度。
“校长推荐制”作为名义上的机制、实质上的行为,是否会比高考制度更具有优越性,就目前而言,质疑声可能还要远高于赞成声。
首先,校长能否经受住金钱、权力和时间的考验?实行“校长推荐制”,不仅赋予了校长很大的责任,也赋予了校长足够的权力。那么,校长们能否经受得住金钱、权力和时间的考验呢?这是公众对“校长推荐”最为担心的地方。
因为,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中,类似于“校长推荐”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没有,譬如特长加分、专业加分等,但是,这些做法最终都出现了严重的权钱交易,花钱买分、权力加分等现象随处可见。实行“校长推荐制”后,校长的权力更大了,是否也会出现权钱交易的现象呢?
我们也注意到,特长加分、专业加分等在实施的初期,也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时间一长,问题也就出现了。我们相信,“校长推荐制”实施的初期,校长们也许会比较公平、公正、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那么,这种所谓的公平、公正,能维持多长时间呢?
第二,制度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校长推荐制”虽然明确要求实行“校长实名制”,把推荐的责任下给校长,把校长的个人行为与推荐紧密结合。但是,从本质上讲,它还应当是一项制度。那么,这项制度在设计过程中,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呢?因为,要保证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制度设计过程中的公正性、公平性十分关键。如果制度在设计过程中就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就很难保证这项制度的实施。因此,制度的设计对这项制度的执行和实施至关重要。
第三,操作能否公开透明?为什么特长加分、专业加分等做法要被取消,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办法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能够做到公开透明,没有能够避免造假行为。对“校长推荐制”来说,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操作中能否做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譬如对被推荐者进行公示、召开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对被推荐学生的行为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评估、建立完整的推荐程度等。
总之,作为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我们可以不先给这项制度下“逐客令”,可以给它试一试的机会。但是,既然出台了这样一项制度,我们还是希望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按照良好的愿望去做,而不要出现任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