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推“涨”通胀预期要理性分析
(2009-09-01 21:46:53)
标签:
财经 |
谭浩俊
据农业部检测显示,截至8月12日的当周,全国猪肉价格已经连续9周回升,累计涨幅为15.8%。在猪肉价格上涨的引领下,全国农产品价格出现普涨,社会通胀预期再次增强。(8月31日《中国经济周刊》)
由于上一轮价格结构性上涨引发于猪肉价格,所以,当猪肉价格再一次出现连续上涨的时候,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肉价上涨与通胀预期紧紧地联系起来。
有关通胀的话题,其实早在今年年初信贷资金放量的时候就已经被反复提及,只是因为“保增长”的任务过重、压力过大,这一话题才没有成为“主角”。
按照以往的经验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每一次经济衰退或经济低潮的前后,都会有一次通货膨胀或价格上涨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如果政府应对有力、措施得当,那么,影响和后果就会小一些,反之,则严重一些。
目前,猪肉价格又连续9周出现了回升和上涨的现象,那么,是否就是通胀的前兆,是否就增强了通胀的预期呢?对这个问题,必须谨慎而理性的分析。因为,如果不加以重视,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就会感到束手无策,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带来严重危害;如果过度渲染,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通货膨胀的理论概念就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的贬值、物价的上涨。但是,这只是一种绝对概念。而从相对情况来看,即使不出现货币过度发行的问题,如果生产和供应严重不足,也会出现通货膨胀或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引发的通货膨胀或价格上涨,处理起来要比货币过度发行简单和容易一些。
从上一轮价格结构性上涨情况来看,主要原因,就是包括猪肉在内的部分产品生产和供应出现了问题,导致价格上涨,并产生了连锁反应。
因此,对目前出现的猪肉价格连续上涨,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全面、客观、细致地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将其与通胀预期结合起来,视其为通货膨胀的前兆。
从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此轮猪肉价格连续上涨,更多的还是生产和供应环节出现了一定问题。一方面,今年以来出现的肉价大幅杀跌,使养猪业出现了阶段性低潮,尽管按照农业部的统计,目前全国存栏量为4.5亿左右,总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应当能够满足供应要求,但存栏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能够满足目前供应的大、中型生猪较少,预计9月份以后这种状况就能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4月份以来一些地方出现的“猪瘟”现象比较严重,生猪死亡率很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肉供应,引起肉价上涨。
所以,目前出现的肉价上涨,并不具有价格上涨的代表性,不能视为通胀的预期。至于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上涨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猪肉价格上涨引起的阶段性连锁反应,属于“搭车涨价”;另一方面,也仅仅是地区性、局部性、结构性上涨,而非全局性、全面性上涨。
到是对肉价上涨的过度反应,更需要引起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对此次肉价的连续上涨,老百姓并没有明显反应,而是管理层与某些专家、学者过于敏感、反应过度了,太多的通胀字眼、连续的“限价令”等,反而触动了老百姓的价格神经,推高了老百姓的通胀预期。
事实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我国目前价格管理的机制,政府除了对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具有控制能力之外,对其他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实质性的控制能力。政府所能做到的,就是如何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措施,维持充足的生产和供应,以达到稳定市场供应、平衡价格的目的。
毫不客气地讲,近期出现的猪肉价格上涨问题,与上一轮猪肉价格上涨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对一些地方出现的生猪养殖减少、“猪瘟”现象严重的问题,信息不掌握,情况不了解,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化解这一矛盾。如果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掌握信息、了解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的话,这种现象就不大可能出现。至少,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所以,如何把限涨与保供结合起来,把对市场价格的过度反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也是目前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当然,今年以来出现的信贷放量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矛盾,也是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因为,由此引发的价格结构性上涨现象还是可能出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价格的结构性上涨比应对通货膨胀还要紧迫和重要。
所以,对近期的肉价连续上涨问题,必须谨慎、客观、理性地进行分析,既要避免对通货膨胀的过度想象,也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价格结构性矛盾,从而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防止引起社会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