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公司是否能学学美国银行
(2008-07-28 22:32:19)
标签:
财经 |
中投公司是否能学学美国银行
谭浩俊
面对15000多亿美元(现已达到18000多亿)的巨额外汇储备,以及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被迫无奈,国家成立了中国外汇投资公司,从外汇储备中投入2000亿美元,用于海外运作和投资。
此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方面,外汇储备越来越多,一味地“储备”,在汇率市场变化很大,特别是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很容易带来外汇的汇率性损耗;另一方面,如此巨额的外汇,如果不能有效使用,不仅隐藏着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而且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外汇储备的作用呢?如何才能减少外汇储备的汇率性损失呢?很显然,成立中投公司,到海外市场进行投资与动作,是一种新的探索。对此,中央和公众都是寄予很大的希望的。遗憾的是,中投公司成立以来,并没有出现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从中投公司已经披露的三笔海外投资的情况看,收益都很不理想,特别是投资黑石,更是导致巨额浮亏,受到了各方的质疑。
我们承认,投资是有风险的,只要是投资,就不可能稳赚不赔。但是,象中投公司这样,出门就摔跟头,刚刚进入海外投资,就连续发生不理想的投资,是否也值得反思呢?
也许,中投公司可以把投资不理想的原因归咎于运气不好,归咎于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等各种客观因素,甚至可以从这些客观因素中找到“我们还做得不错”、“我们的选择没错”的理由。可不,面对中投公司的初试不爽,不是有专家放言,从长远看,中投公司的各项投资还是有前景的。
问题在于,专家所说的这个长远,到底有多长,一年两年,四年五年,还是十年八年?总得有个期限吧。没有期限,谁能相信这些投资决策是“正确”的。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想起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建行股权转让问题。美国银行以每股约2.42港元的行权价格增持60亿股建行H股,而此时建设银行的股价为6.78港元,于是,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建行贱卖的争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建行是否贱卖,也许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肯定,美国银行的这笔风险投资,赚得钵满盆溢了。试想一下,花2.42港元买的期货,几年以后就变成6.78港元了,其回报是何等之高,这难道还不能算赚钱吗?但是,当我们在痛斥建设银行贱卖的同时,有没有想过美国银行的精明、美国银行的战略眼光呢?因为,如果没有很高的战略眼光,没有良好的决策思维,是不可能在建行刚刚上市、整个香港股市都很糟糕的情况下,大胆地买下建行的期股。
那么,我们的一些投资机构、企业,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呢?譬如宝钢,假如在几年前就在澳大利亚等地收购几座铁矿石企业,还会在铁矿石价格的谈判中如此被动吗?假如我国的投资机构、企业把建行的期股买下来,还会有建行贱卖的争论吗?假如中投公司也具有美国银行一样的战略眼光,也具有美国银行一样的决策思维,会不会刚刚入市就碰得鼻青眼肿呢?
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投公司作为目标性非常强的一家外汇投资公司,能否到美国银行等一些管理先进、投资决策理念超前、决策程序科学规范等企业、投资机构好好学习一下,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投资方向、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投资战略,避免出现严重的损失,真正为国家把这些外汇使用好、管理好、经营好、投资好,真正做到以钱养钱、以钱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