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高增长带来的四点反思
(2008-07-24 22:12:23)
标签:
财经 |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3月22日《新华网》)
税收是国民经济的“晴雨器”、“温度表”。按理,看到税收以这样高的幅度增长,应当感到高兴、感到自豪。
然而,我们的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公众对减税的预期来看,税收都不该以这样高的幅度增长了。
首先,连续15年的高速、高位增长,税收增长是否已经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经济学原理,GDP与税收之间的关系为1:0.8,也就是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税收约增长0.8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税收的增幅一般应当保持在10~15%之间。虽然这不是绝对的,税收增长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也可以超过GDP,譬如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时,由于企业欠税较多,通过清欠可以使税收增长大大快于GDP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税收增长应当与GDP增长基本相适应。值得注意的是,从1994年到现在,税收已经连续15年以GDP两倍的速度在增长,是否意味着税收增长已经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呢?
第二,30.5%的税收增长速度是不是上半年经济发展真实水平的反映?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发展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增幅为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上半年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企业效益来看,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国家没有出台新的税收增收政策的情况下,30.5%的税收增长率是如何而来的呢?按照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原则,应该达到这么高的增幅吗?30.5%是上半年经济发展真实水平的反映吗?税收是否存在竭泽而渔的现象?
第三,企业还有没有承受税收高增长的能力?税收增幅高低不是反映税负轻重的主要因素,只要税源丰富,企业有承受能力,税收增幅高一点也无所谓。问题在于,上半年,在石油价格疯涨、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股市一厥不起、冰雪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别说效益,连运转都十分困难。过去一直风光无限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也都难以为继,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能够承受税收如此幅度的增长吗?还有承受税收高增长的能力吗?
第四,减税呼声有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共鸣?今年以来,面对经济的复杂局面和严峻形势,减税的呼声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可是,决策层不为所动,没有一点减税的迹象。而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今年是换届年,各级政府都是“新人”执政,不仅没有减税让利的想法,反而在政绩、开门红等思想的指导下,在税收方面变本加厉,征得更严,收得更狠。在近乎变态的税收征管措施下,很多企业被抽干了血,被抽光了柴,如此,还如何提高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呢?如何提高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