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

(2024-03-02 19:59:56)
分类: 读书
读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

这部《哈扎尔辞典》虽叫“辞典”但并非辞典一词其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工具书的辞典,所谓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类似地非一般意义的另类“辞典”,我读过或知道的有伏尔泰的《哲学辞典》、福楼拜的《庸见词典》、切斯瓦夫·米沃什的《米沃什词典》、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奥迪弗雷迪的《人类愚蠢辞典》。这些辞典或词典各有其特点,而其中的《米沃什词典》和《马桥词典》更为相近,且语言干净,读来很舒服。

《哈扎尔辞典》似乎不完全是依“辞典”的体例,虽其名目繁多——有“导读”、“中译本译者序”、“卷首导语”、补编一二、结束语、作者简介,又分红、绿、黄书,且“辞典”本身有阴阳本——我所读的这本是“阳本”,在“译者序”里译者介绍说美国的一本辞典——《当代作家》在“米洛拉德·帕维奇”词条下说“阴阳两种版本并无多大差别,有人曾对照阅读,发现仅有十七行文字(因为开本不同,中文版是十一行)有所不同”。接着译者写道:“至于具体不同何在?语焉不详。”说是“可见作者、译者、评论家有个默契,把识破阴阳玄机的乐趣让与读者”。——并没有词(辞)条索引。

“导读”和“译者序”对这本书评价很高,至少高过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这里边也许有翻译的问题,译者看出来了,读者从翻译过来的汉语文本没有读出来,这也许不关翻译者的翻译水平,而是两种语言的差异的问题,特别是所谓的纯虚构的文字作品。将书名冠以“辞典”,而不是人们以为的通常意义上的辞典,“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是一法,讨采头、搞噱头、弄玄虚,古已有之,其本身无可无不可,主要还得看内容、语言、故事。叫“辞典”而非辞典,这本身就有一点虚,从这本书的内容看主要是虚构的,甚至可说是所谓的纯虚构的,所谓的“哈扎尔”是个乌有之乡,冠其名的族或人是虚构的,就是说世上没有哈扎尔这个地方,也没有哈扎尔人。其叙述方式并不像《米沃什词典》和《马桥词典》比较严格地采取类似通常意义上的“辞典”的体例,说是关于讨论《哈扎尔辞典》的故事也未尝不可。往狠了一点说,所有的文学甚至文字作品都是虚构的,包括历史,《史记》中人物所说的那些话是那个人说的原话吗?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他并不在场,是谁告诉他的?关于所谓的虚实问题,我不想追究和讨论,它太复杂了,多说无益。我只说我的阅读感受,我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这,我知道。这种纯虚构的作品,一般有着强烈的比喻的意味,地名和人名都可能是有意味有寓意的,读翻译过来的东西,这一层的东西就损失掉了,这是难免的。还有地域、人的习惯和风俗的问题,人比喻、举例的习惯,不熟悉就不习惯。作者帕维奇是塞尔维亚人,我不熟悉,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塞尔维亚人写的书。不能领受其全部的风采,很自然,可能也可以接受的情况。在读前五十页罢,感觉很好,很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后来渐淡。

关于那个阴阳本的问题,我没有阴本,但不想放弃他们让渡的乐趣,想了一下,人之阴阳、人之性别——男女之所差按其身体构造、物理意义上的部分而言是很小的,但其本身的差别是根本性的,是性别。

想到晓安,晓安是在贝尔格莱德大学读的博士,和帕维奇是校友,人与人拐个弯就可能有点联系,特别如果想硬联系的话。

阅读的感觉没有预期的好,可能一个是期望高了;再一个我不喜欢所谓的魔幻、纯虚构之类的东西。正在读刘亮程的《捎话》,纯虚构的,感觉一般,尽管我很喜欢刘亮程的语言、叙述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的随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