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黑塞的《悉达多》

(2023-11-19 20:35:31)
分类: 读书
读黑塞的《悉达多》

就对所谓小说之名下的刻板印象而言,《悉达多》的语言——就译本而言,且译者为台湾人,其台湾的用字遣词有个习惯的问题,可能与原作者无关——故事、人物、情节等给我的感觉很一般,但我还是读完了,而且接着读了好几本他的书:《德米安》、《美丽的青春》、《漂泊的灵魂》、《乡愁》、《读书随感》。之前,我只读过他的《荒原狼》一本书,感觉还好,但没有深刻的印象。德国人写的小说我读的少,想的起来的大约只有歌德。卡夫卡是德语作家,未必可严格地算德国的作家。格拉斯的《铁皮鼓》倒是买了,没有读。感觉黑塞和歌德的文字有点像,空,也许他们都有诗人的底蕴罢。

我不喜欢歌德,感觉他有点做作,一种居高临下的神态。黑塞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探求的精神或者对精神的探求的孜孜不倦的态度,想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直抒胸臆,不管不顾。反正文本在先,文体在后,所谓文体是人为地分出来的东西。诗人喜欢或者习惯使用意象,黑塞更喜欢用形容词来下断言,而我以为形容词有如哈哈镜,反映的倒是想反映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外表的所有东西都反映出来了,但是是变了形的,何况经过翻译,可能加大了形变的程度。

德国人或许哲学的味道要浓重一些,他们想着思想的深刻,希望以强烈的明喻或暗喻达到深刻的地步,而我的感觉却是有些生硬。所谓深刻这种东西也不免是相对的,只是另一种相对法。所谓的深刻,既在于作者的揭露、挖掘,也在于读者的体悟。生活本身就亦浅亦深,说深便深,说浅便浅。《老子》既浅又深,可说是极浅而又极深;浅到浮于字面——甚易知甚易行,深至两千多年没有人能探到底。于作者,想得深,才可能写得深;于读者,非将身心投入去领悟、体悟不能达到深处。我感觉前边提到的空,不是空洞,也不是空灵,我理解为是作者留下的空隙——可能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尽可以用想去填充。

将悉达多与自己对照,其曲折反复的行为和心路总有几分和自己相类,给我一种自己有伴的幻觉,主人公和作者两个,我们都在找寻的路上。寻找或者可以看做是人的本能,大约小孩子都玩过的一个游戏是捉迷藏,我理解寻找这个活动或许不只是游戏,也是自我学习、训练、练习,于人的生存是有益的,可能有意也可能无意。人总在寻找一些东西,也藏起一些东西;有人寻找,有人藏匿;藏匿他人寻找的,寻找他人藏匿的;角色常常轮换。我曾以为自己是个拾荒者,拾荒者也是在寻找,在别人弃置不要的东西里面寻找自己需要的,现在也是。

这几本书都是通过电脑看的,在电脑上看书才发现弹窗广告的频繁,短的话两分钟,长不过十五分钟,定会弹出一个广告,而管消除的叉叉很小,瞄准需要点功夫,如果点不准就开出一个网页来,不是说大数据很厉害么,我这里这个大数据却根本不记得我从不看这些广告,一出来就消掉。广告多是推出游戏的旅游的,我从来不玩游戏,也不喜欢旅游,大数据亦是熟视无睹,像专与我作对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