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的角度体味“经史子集”
(2023-06-26 13:36:25)分类: 读书 |
从阅读的角度体味“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作为一种书籍的分类法,受过一些人的诟病,我曾以为然,亦附和过。后来,去到图书馆,了解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于所谓的分类事淡然了,知道一个事就是若想诟病,任何一种分类法都可以诟病,人之分而已,无法回避的东西,不必于所有的分法都耿耿于怀。加之想到,如果将所有的书只分为四类,或许“经史子集”的分法是可能的最好的也说不定,从此对经史子集分法之事再不以为然,这大约可谓就是“恕”或者宽宏大度、包容之类罢。
经史子集之分法,最初奠基于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其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而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次序始定。经史子集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是在唐朝,《隋书·经籍志》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经部收录了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十个类别,我理解之即为附和于所谓的主流文化的重要典籍,读书人绕不开的东西。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我理解为今之所谓历史及其有关材料,有助于弄清楚来龙去脉的东西。子部收录所谓的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即表明个人的主要观点的主要的论著及其它学问的分门别类之论。集部收录诗文、总集和专集,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在这里我看重的是将够选手的于思想而言有重要建树的人物的所有作品编纂收集的工作,通过研究这些集可以洞悉其思想的脉络,亦有益于人认识人自身。
最近,从阅读的角度品味经史子集这种分类法,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研究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自然要去读关于这件事或这个人的重要论述,那些所谓的经典的东西,这些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东西,这是所谓的“经”了;但不止于此,更进一步地就是要读史,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人所经历的及他的思想的历程,于此我想不必多说;想搞清楚一件事或认识一个人还要围绕其从各个角度针对着它或他有重点地做重点地研究,这样才能深入;在这样的研究工作当中,不能靠零星的某人的几本书或者只言片语甚至断章取义地人云亦云,而需要全面地整体地阅读所研究的人的所有能收集到的所有著作才能谈得上是一种研究,这便是所谓的“集”。从阅读的角度想开去,经史子集哪一个也不可少,经史子集也足够了。恍然大悟,所谓的经史子集的分法却原来是从阅读和研究的角度入手的。
后一篇:读《我这一生:林语堂口述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