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

(2022-11-06 18:45:52)
分类: 读书
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
叔本华可以说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就是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本身十分宏大,遑遑两卷翻译为汉语之后有超过一百万字,且继这两卷还有《附录和补遗》也是两卷,其体量直逼上面两卷(翻为汉语后达九十多万字),至于其《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为该书的基础,而其它——《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和《自然界中的意志》则作为该书的重要补充,这是叔本华本人交待得十分清楚的。

我理解所谓世界,以汉语之字源考虑是人自身在其中的,以人的所见及所想所划定的范围。这个理解与叔本华所谓的世界并不相违逆。叔本华说“作为”我想没有什么问题,把一个东西作为一个什么东西去看,在这里他把世界分作两个东西——所谓的意志或者意欲(第二卷的译者就译为“意欲”)和表象,我不以为有什么问题。所谓意志或意欲,德语词是wille,德语我不懂,这个词大约与英语的will相对应,解决的是动力问题;而所谓的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的东西才叫表象,即是外物呈现给我的样子或者我看到(包括想到和感到)外物的样子。

要想谈读叔本华的书的感想,如果要想把这些感想都写出来,也许会比原书还要厚。我只想说几点印象深刻的感想。叔本华本人一再强调他是在康德的基础之上建立他的东西(体系或者学说)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书后有一个“附录(《康德哲学批判》)”,我不以为他对康德哲学的评判全在点上,但我很受启发的一句话是“要看他说了些什么”,对我读康德及任何人的书都有帮助。他说他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之上建立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自然也摆脱不了康德给他造成的局限,事情总是两方面的,而康德的根子仍然可以追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尽管他(康德)注意到柏拉图,但总的还是在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哲学语境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西方哲学甚至哲学的语境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

叔本华的文采令人赞叹,接近文学作品,他在书中考察了许多关于人的现象,不乏独到之处,也不乏敏锐,很受启发。

叔本华的一个高明之处是用一个“意志”把世界运行的动力问题解决了,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形成一个闭环;用一个“表象”把主体和自在之物联系起来了。但在他这里还是能看到上帝的影子,只是这影子成为观念,将在物理意义上的追索途径给切断了。这种在根本上算作拟人的手法,在斯宾格勒那里也可以很明显地见到。其实拟人的手法或者想法,作为人是不能摆脱的。

人也从根本上避免不了人云亦云,尤其那些享有盛名的所谓伟大人物,所谓的位卑言轻都是人的现象,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事实。再一个就是多数和少数的问题,人有时候意欲把自己划归为少数,所谓伟大的人物都是少数,人类的伟大的发明都是少数人做出的,伟大的统治者也是少数;但有时候人又期望自己是多数,期望大多数人站到自己一边,同意自己的观点,有更多的人拥护自己。在哲学或者哲学史上,中世纪就这样被人忽视,其实我觉得奥卡姆的告诫就很重要也很中肯,但能听得进去的人很少。“如无必要,勿增假设”,也有人说成“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后来我理解了,在西方哲学或者在亚里士多德语境下,假设和实体是一回事。你说有第一个人,他给你找出个亚当;你说物质不可分的微粒叫原子,他给你找出一个实在的叫原子的东西,并且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叔本华的东西也是建立在假设之上,他假设了主体和客体,但说着说着就忘了自己的假设了,所谓的主体和客体是相对而言的,假设有一个主,才能有一个客,主客是相生的;如果没有了所谓的主或者客另一个也无所谓了。所谓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一样,是人面对着一个作为对象的东西,分出来的,所谓的形式和内容是相对而言的,去掉了内容就无所谓形式,抛开所谓的形式也就无所谓内容。康德的问题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的问题也在这里,所有的西方哲学的问题似乎都在这里。所谓的逻辑,为什么适用于所谓的数学,甚至适用于计算机,而不适用于人的思维,我终于想明白——所谓的同一律,A等于A,在数学里是被满足的,而在人的思维里做不到,无论语言还是观念,所以有“白马非马”之说,就是李娟也不等于李娟,别说人不等于人,马不等于马了。所以有永不停歇的所谓名实之论,哲学家们有说不完的话。其实《老子》说的很明白,人们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老子》。所谓的因果,是人借人之所见的一种所谓的自然界的现象来想要说明另外的更多的现象的,但因果是相对而言的,不能有单独的因,也不能有单独的果,不存在无果之因,也不存在无因之果。单说因或者单说果,都不能说明问题,只能越说越糊涂。

关于智力,所谓力其意指一种物体的相互作用,我想所谓的智力无论怎样也是一种力罢,作为人的智力应当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所谓的客观事物和所谓的问题被取消,那么这个力也就不存在了。可人们并不这样认为,通常人们以为它还在,把它归结为能(力)。关于所谓的质能互换、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所谓的量子力学、所谓的测不准原理、所谓的时间空间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就是人缺乏对自己本身的认识,不清楚人自己到底是怎么思维的、怎么思想的,而自以为是知道的。所谓真正知道的似乎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老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