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历史

(2022-07-01 23:26:33)
鉴于博客异常的态势,花了几天时间把博文复制出来,毕竟一切皆有可能。同时,也稍微看和整理了下。竟然看到一句“我喜欢历史”,也许这个陈述所表达的是真的,而现在的我的状态不是简单一句话所能反映的。对所谓的历史的认识和感情,倘一言以蔽之,可谓是一波三折。对关于所谓历史的东西,读过一些,有一些曾给予我愉悦的阅读体验,像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和《张之洞》,高阳的《胡雪岩》、《红顶商人》和《灯火楼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司马迁的《史记》,罗伯茨的《世界文明通史》,鲍克的《神之简史》,纳特金斯的《建筑的故事》,讲谈社的一套十卷本的《中国的历史》等。严格说来,我算不上喜欢历史,甚至我都没有认真地问过“究竟什么是历史”或者“历史是什么”。曾经有一段时间想认真地系统地读一读历史,但没有进行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读了几卷就不读了;《二十四史》只读了前三史;牛津一套中国史买了,几乎一页也没有读;还有几部大部头关于历史的书像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韦尔斯的《世界史纲》、马骕的《绎史》、《太平广记》等,都是想读而没有读的。历史类的书太多了,读来读去我在读历史的过程中感到恐怖,我不喜欢恐怖小说电影之类,但在历史中看到了恐怖,甚至一度觉得最大的恐怖小说就是历史,感到这一点后,几乎放弃了历史的阅读。昨天看央视一个记者采访当年明月,又看了他做客“三人行”节目,觉得当年明月很有关于历史的才华和见识,他是适合于历史的,他的历史知识相当丰富,记忆力也好。也是巧了,这几天我正思考关于过去和现实的问题,思想里的观念和“象”与“相”的问题,个体与全体的对应即“一花一世界”的问题,也尝试着回答关于“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等,他有几个看法不说直接回答了我的问题罢,的确是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他道出了怎么看历史这个问题,这是我没有思考过的,他说就四个字“感同身受”。他还说中国号称注重历史甚至自诩为所谓的历史大国,但却不知道从历史当中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是原话,怎么个意思罢,真是一语中的,道出了历史或者读历史的玄机。我只想到人们看历史的时候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的,而旁观者是冷漠的,我曾经把自己当做旁观者来看自己的过去,或许有时需要这样,但同时也要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是一个旁观者。而看历史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这里有一个时空转换的问题,就是视觉不仅在空间上有近大远小的问题,所谓的时间上也有。看东西的角度、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采取的视角及其背景都关乎你能看到什么,看到的东西的样子。人一般的看的角度或者视角都是平视,我不是说平视有什么问题,我是想说要知道平视的问题所在,平视很容易贝遮挡,但人不只有平视一个角度或一个视角,有时需要变换视角,可以尝试采取俯视和仰视,可以把拟观察的东西拉近或者推远,这样会看到曾经看不到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或者状貌。我曾经特反感说老子什么朴素的辩证法之类,好像自己比老子还高似的,当年明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读历史是读进去了。我读《易》受倪海厦的启发,变换了角度,采取俯视,就读进去了,读懂了,甲骨文、楚字的“水”就理解了。通常人们看昆虫都是俯视,法布尔却是平视着去看昆虫,于是有了不朽的《昆虫记》,这都是变换角度所得。还有他的“照片和录像”说,不仅解决了怎么看历史的问题,还启发了我的关于思想里的观念和“象”与“相”的问题的思考。我由个体与全体的对应即“一花一世界”的问题进而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我叫做“凡人哲学”的问题,就是世间一物与另一物的对应的问题,这也关乎哲学的反思和反省问题,所谓历史或者过去与现实的问题,人有一个特性或者特点就是“甩锅”,从小就被这么培养训练或者已经进入基因形成遗传也说不定,小孩子不小心撞了桌子,大人打桌子以哄孩子,桌子没有,动何罪之有?迁怒迁罪于桌子,实际上就是“甩锅”。人惯于把所谓的好东西好的品质归于人自己或者就是自己,而把不好的东西不好的品质归于它物或者他人,这就是甩。看历史,所有的好的东西,自己有份;不好的东西与自己无关,推给时代,推给某个罪魁祸首。我越来越不这么看,我觉得人的一切都与我有关,都有一种对应关系。希特勒、日本人都与我有关,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东西与我是一种怎样的对应,是不是人性里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以一种反思和反省的方法去对待我觉得是必要的。对所有关乎人的现象我不再想去解释,而是想去理解,这对我很重要。作为一个老人而还活着,这是我就要面对的问题,老人还活着的必要不仅在于他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而存在,最重要的是他的教训,而教训的获得只有通过反思和反省,别无他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