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电视纪录片《读书的力量》

(2022-05-10 02:31:47)
分类: 观后
1、喜欢到哔哩哔哩淘宝。看了《读书的力量》。

2、阴山岩画;
——法国:韦泽尔峡谷洞穴群;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挪威:阿尔塔岩刻;
——南非:德拉肯斯山公园;
——阿根廷:洛斯马诺斯岩画;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哈萨克斯坦:泰姆格里考古景观岩刻。
视觉表达。

3、有些东西注定会消失。

4、造化不能藏其秘。

5、字——字符——符号——字母——文字。

6、书——书籍——籍——藉——慰藉——记——集——及——解——解释——解说——理解——了解——借——假借。

7、甲骨、钟鼎、金石竹帛、竹简、木牍、泥版、多罗树、贝叶、羊皮。

8、人:8万个基因。

9、生物学概念(内、先天),文化概念(外、后天)。

10、孔丘——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管子》里有类似的话——貌似有理,理(礼)所当然。很多,不胜枚举,古今中外。厌恶:孔丘一脉——董仲舒——王莽——朱熹——袁世凯;苏格拉底——罗素——霍金。做作,负能量;但是,孔乙己,无奈。

11、亚里士多克勒斯——柏拉图——宽阔。涨知识。

12、最喜欢,读时感觉最好的傅雷译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部分;圣爱克苏佩里的《夜航》、《人类的大地》、《小王子》;法布尔的《昆虫记》。

喜欢读,对认识人及所谓世界启发最大的作家兼及所谓文笔:老子——老子天下第一、柏拉图、柳宗元、伽利略、洛克、康德、马克思、恩格斯、弗洛伊德、毛泽东。

小时候,从读小人书(连环画),踏上读书之路。我有一百多本小人书,装满一纸箱。后来,不满足于小人书,渐渐涉猎大书,所谓大书大约与小人书相对而言的罢,不是严格地对,主要指小说。爸爸会买一些小说和诗歌,每次进城看奶奶几乎都会逛书店,有新出版的小说基本都会买,印象深的有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高玉宝的《高玉宝》、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姜树茂的《渔岛怒潮》、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郭澄清的《大刀记》、前涉的《桐柏英雄》、童边的《新来的小石柱》、郑直的《激战无名川》、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施耐庵的《水浒》等。高尔基的《童年》是我读的第一部外国作家的作品;《水浒》是我读的第一部古典小说,这本书读的比较透,共读过三个本子,70回本、100回本和120回本。阅读有助于识字,字认得多了,读的就快了,很快买书就供不上我的阅读,爸爸工作的中学有个图书室,很快——我感觉很快把图书室可读的书给读完了。爸爸支持我读书,但有个要求,随着阅读的进程要将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至少部分书是实行了的,可能不是每一部都讲过,至于有没有人认真听,我没注意也记不得了,也许当时注意力都集中于书上面了。阅读还有一个方面是毛主席的书,《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语录读得多,选集读得少些。那时有一个节目,教师的孩子们有一种不叫比赛的比赛,大人们和孩子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可能进行,通常在学校组织看电影的电影开演之前,大人会叫小孩子背诵毛主席语录或毛主席诗词,看谁背得多背得长且没有错误。我语录背得少,我专攻诗词,语录不大懂而诗词有韵好背。大约在上中学前后的那个阶段,我发现仓库的一个黑箱子装着一些旧书,老教材、小说及其它,我挑着读了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慕湘的《晋阳秋》、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等。大约稍后(七六年后),读了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钢》、冯德英的《苦菜花》等。爸爸还订了三种杂志:《红旗》、《电影文学》和《诗刊》,我把电影文学剧本当小说看,诗歌也喜欢了两阵子,前一阵子大约九到十二岁,写了好多,现在看其实是顺口溜,不过还是下了点功夫,读了关于写诗的一本书《诗韵常识》,还算过得去的只有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作的一首七律里的一句“七舟飞度人三万”,爸爸给改“飞”为“巧”成“七舟巧度人三万”。七七年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我曾写了一首较长的为纪念,大约有几十行,在班会上读了,泣不成声。恢复高考后,好像就没有再写,算是告一段落。后一阵子则是几年之后,在沈阳学习的时候了。

回顾那段经历,不免生些感慨出来,那时读书可谓如饥似渴,书很少,什么书都少,但越少越想读,什么书都爱读,大约与总饿肚子的人不会得厌食症同理。记得中学二年级学几何,数学老师不知从哪儿得了上海出的《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平面几何》的第二本,没有一,只有二,当时这套丛书大约是最牛的一套书,给我眼馋得不行,这位老师是后调来的,不熟,可还是没按捺住若渴的求知欲觍着脸跟她借,每天等她下班借给我,早上她上班来我就还回去,这样连续一个礼拜我点灯熬油硬是给摘抄完了。高考之后,大约八五、八六年,在书店看到这套书,我买了一整套,但好像一本也没有读。那时候真的有一种精神,现在大约没了,现在书多了。那时候读的那些书很正,即所谓的思想性非常强,现在看对少年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有益的。

13、于人及其思想的揭示的深刻程度而言不高但从其造成的影响而言其意义和作用巨大——换句话说,两者在某种程度或某种角度上看不相匹配——的书,我以为大约有三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可波罗游记》和霍金的《时间简史》,宗教所谓的经典不论。

14、所谓的名著,尤其非小说类的名著,大多以名而著,踏踏实实逐字逐句地读的人未必多。

15、读懂一本书,其实很难。所谓的读懂,往往是以为读懂了,自己和别人。

16、批判不一定意味着否定,很多时候意味着寄予了(过多的)期望。

17、国家。
——国:国学,国风,国教;
——家:家学,家风,家教,家传。

18、(所谓的)成功:范进和蒲松龄。

19、所谓的信息与所谓的思想不同。充斥、杂乱、碎片化与其反面。

20、阅读条件?

21、人——在寻找什么——是个问题——或者,人在寻找寻找什么——是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