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 |
国际班火爆,中国式教育受冷
合肥市第一中学国际班55名学生均已获得1到5个大学的offer,且排名靠前。在不少地方,初中、高中的国际化教育已经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捧对象,不仅国际班越办越多、异常火爆,而且招生人数、录取比率也不断攀升。(5月4日新华网《聚焦国际班热背后:对“中国式教育”信心不足》)
选择国际班就读就是准备到国外留学,国际班火爆说明了人们对“中国式教育”的冷落,对国外教育的向往,国际班向初高中延伸说明了出国留学的低龄化,对于留学已经迫不及待。
出国留学就是走出国门择校,这样的择校学费生活开支价格不菲,不是寻常人家就可以支付得起的,那么小的孩子远渡重洋叫父母放心不下,但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只能这样选择——忍痛割爱。就是一些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家庭也在千方百计的筹钱为了孩子出国留学,致使国际班越办越多、异常火爆。家长为什么这样乐此不彼?想必不是家长的贸然选择,而是经过反复权衡利弊深思熟虑的结果,选择中包含理性理智,不是盲目跟风。说到底,人们对“中国式教育”还是不够信任。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国际间交流增多,更多的父母知道国际教育情况,通过比较发现国外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对于“中国式教育”更是了如指掌,也许“中国式教育”就是自己亲身经历,也许深受其害,当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堪重负,让孩子逃避“中国式教育”摆脱沉重压力挽回快乐童年就是一种必然。
“中国式教育”其实就是应试教育,关注的是升学率关注的学生成绩是多少,考取了什么样的学校,至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就不必过问了。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被明显的分成两类,一类是今后能够升学的,一类是不能升学的,只能拿毕业证的。甚至在小学的教室里就可将学生分为能考上大学和不能考上大学的。两类学生受到不一样的待遇,一些所谓的差生坐在教室里如坐针毡,生不如死。“中国式教育”是功利性教育,急功近利,学生、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是功利性的。“中国式教育”政府投入并不少,关键是经费能不能投到学校,投到学校能不能投到教育教学上,投到教育教学上能不能起作用,有的教学设备只是闲置成了摆设。“中国式教育”的行政成本太高,一个再小的教育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所再小的学校行政人员都得配齐。而且不乏外行领导内行,指手画脚,下级只有服从的份。课堂的教学也是容不得不同的声音,学生只有老老实实的听,实实在在的做。有关中小学生减负令禁止有偿家教等令行不止多以不了了之收尾。
目前的中国正在孕育着教育改革,改革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体制、教育招生制度等,特别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因为中国的教育传统习惯理念根深蒂固,改革的难度非常之大,判断改革的收效甚微,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由各种原因造成,国际班的火爆留学潮的高涨似乎在情理之中。
退一步想,国际班的火爆留学潮的高涨并不是一件坏事,现代社会,不能闭关自守,教育需要多元,教育需要国际接轨,学生需要走出国门,但愿国际班的火爆能带来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催生教育改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