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案判决拯救了道德”--《信息时报》1月6日A4版
(2011-01-06 10:24: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热点探视 |
“南海案判决拯救了道德”
---法律界专家多认可和“先救人”的做法
法律要求发生事故后先保护现场,而道德却要求人们先“救死扶伤”。市民遇到类似情况,到底该如何是好?有法学专家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德。南海法院的这个判决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为以后类似案件的审判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判例,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判决,在人们不敢挺身而出救死扶伤的今天,南海法院的判决拯救了道德。不过,也有律师指出,鼓励先救人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谨防肇事者借救人的名义破坏事故现场扭曲事实。
法学专家
法律应更加细化
知名律师朱永平说,这种情况属于法律制度设计上跟实际情况相矛盾。按照法律,肇事者应该保护现场。但是现场又打不到车,或者医生、交警赶来需要很长时间的情况下,在保护现场和救人两者之间,一般人都会选择用自己的车将伤者送到医院抢救,但却破坏了现场,要负全责,这让司机很为难。破坏了现场,交警判肇事司机全责也是对的,但可能会起个示范作用,让司机产生恐惧感,发生事故后不去救人,最后导致被撞者死亡。
“我们有必要将这条法律细化。”朱永平说,按照法律,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或者拍照等,但是很多车主做不到。对此,如果法律不做更多的阐述,更贴近现实生活,更人性化,受害更严重的还是被撞的伤者,“我个人认为,这条法律的细化,应更侧重于保护被撞者,而不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