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今天几乎家家都用,生活讲究了就成为了家庭必备。过去使熨斗的至少都是小康之家。出门衣服的整齐不仅体现个人素养,还反映家庭的经济状况。
熨斗古称火斗或金斗,熨是功能,火是本质,金是外貌,起名侧重不同而已。熨斗之斗就是一个形象,空心如斗状,中间置于红炭,熨平衣服以求体面。据说熨斗最初为刑具,施刑熨烫皮肤,商纣王炮烙忠臣就使用过这类酷刑,听来十分瘮人。
汉代熨斗就很普及了,在古玩市场留心的话可以买到实物;唐朝诗歌中熨斗金斗没少提及,王建的“重烧熨斗帖两头”,白居易的“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都描述得优美得体。后来荷兰人发明了空心盒形熨斗,将烧红的铁板轮流放入熨斗以提高功效。再后来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火熨斗,实心铁一块,烧热可用,但要凭经验,如烧制过火,则极容易伤及衣服。
小时候看母亲熨衣,父亲总在一旁拿一大茶缸,口含清水喷出雾状,然后就可以听见熨斗与水发出的嗞嗞喇喇声音。父亲勤快手又巧,多数时候自己上阵,将衣服熨得比母亲还好。那时的熨斗都预先放在煤炉上烧,有时候烧的时间长了,熨斗会呈现暗暗的红色,父亲就会垫块湿毛巾拎下放在一旁待用。
这种生铁铸造的熨斗至少在中国城乡流行了一百年,为国人的体面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直至我们家都使用煤气炉了,还在使用它。电熨斗的出现尤其带蒸汽的电熨斗,控温控湿的电熨斗日新月异,这些都是后话了。
2015/3/1 于 观复博物馆

http://image.guanfumuseum.org.cn/gf_img/view.php
往事:被窝、冬储、搬煤、电报、副食、择菜、寄信、叫卖、粮店、修鞋、补锅、磨刀、剃头、弹棉花、打家具……
旧物:肚兜、饭盒、水壶、手绢、脸盆、茶缸、痰盂、钢笔、搓板、熨斗、缝纫机、蛤蜊油、胶鞋、跨子、
军挎、票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