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230篇·修鞋——往事之十

(2015-05-04 09:15:55)
标签:

修鞋

身高

皮鞋

杂谈

分类: 2015年

       修鞋本是个很普遍行业,可惜今天留下的不多了。靠修鞋养活一家子不仅本份,还算门不大不小的手艺。尤其民国以来开始流行西式皮鞋,加之又贵,买一双穿上许多年,哪坏了修哪,一双皮鞋天天上脚,穿上一二十年也属正常,连毛主席那双皮鞋都修修补补穿了二十多年。

       小时候看见的修鞋大都是摊位,在人家屋檐下支一个摊位,无冬历夏,刮风下雨,常常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记得秋风起时,昏暗的路灯下敲敲打打的修鞋师傅让人感到生存的不易。每天上学下学时都可以看到师傅与一双鞋较劲,不是往鞋底钉一层胶皮轮胎,就是一锥一线费力缝制鞋帮,那时候修的多半是布鞋,布鞋不禁穿,很容易磨穿鞋底,师傅就剪下一块废胶皮车带钉在上面,钉好后,抽出一把磨得飞快的扁铲刀,啐上一口浓浓的唾沫,沿鞋底轮廓将多余的胶皮都切掉。

       穿上修好的布鞋会感到身高长了一截,走几步才能适应。那时候没穿过修过鞋的孩子几乎没有,不像今天的孩子鞋多的没来得及穿就小了。等能穿上皮鞋时都得参加工作以后,穿皮鞋不仅代表成熟,还代表富裕。所以当年有一句谐谑的批判语:小皮鞋,嘎嘎响,资产阶级的臭思想。

       我穿的第一双皮鞋是父亲的,没觉得旧,也没觉得寒碜。那是一双俗称“三截头”的皮鞋,其式样搁今天也十分正规。穿前先找修鞋师傅做了修整,钉了后掌,半月形,上面有四个钉眼,走起路再轻也有声响。今天走路如果出这么大动静很没礼貌,那年月没这动静就没人愿意穿皮鞋。可是半月形的铁掌老容易松动,我爹就买了一个铁制的鞋拐,又买了专门钉鞋的钉子,自己学着钉,我至今还记得那鞋钉的名字叫“秋皮钉”,至于是不是这几个字就不得而知了。


2015.2.22 于 观复博物馆



往事:
被窝、冬储、搬煤、电报、副食、择菜、寄信、叫卖、粮店、修鞋、补锅、磨刀、剃头、弹棉花、打家具……

旧物:
肚兜、饭盒、水壶、手绢、脸盆、茶缸、痰盂、钢笔、搓板、缝纫机、熨斗、蛤蜊油、胶鞋、跨子、 军挎、票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