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未都
马未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353
  • 关注人气:736,3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百六十一篇•老舍五则

(2010-05-30 13:37:49)
标签:

北京方言

话剧

老舍五则

京油子

文化

分类: 2010年

    这些日子太忙,连续出门,又加上录制节目,因而把许多喜欢的事情耽搁了。今天录完节目,撒腿往保利剧院跑,去看话剧《老舍五则》。

    编剧王翔是戏剧迷,不仅昆曲缠绵靡丽之音中可见他的推手,话剧舞台的抑扬顿挫中也留下他的身影。他请我去看为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而改编的话剧《老舍五则》,并告诉我这是“北京话的话剧”。

    老舍是个剧作家,最知名的话剧就是《茶馆》,人艺经典剧目,长盛不衰。其实老舍早年是个小说家,长中短篇小说没少写,尤其短篇,许多被他自己的成就淹没了,鲜为人知。这些小说多半是对旧中国的描绘,处于民国时代的市井万象,今天看来既熟悉又陌生。《老舍五则》是由老舍的五个短篇小说《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断魂枪》、《上任》、《兔》改编的,互不关联,但构成了民国社会侧影。

    我生长于北京,熟悉那京腔京韵。在哪儿一开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京油子。“京油子”是过去文人对北京人蔑称,充满了无可奈何的贬意。但正是这“油腔滑调”,构成了文学中的北京方言文化,而这一支文化曾倾倒了多少人。

    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的推广,使北京方言由长变短,我老说长即是短,短即是长。北京方言正是这样,因为普通话的普及而逐渐变短。所以,《老舍五则》在话剧舞台上就让我倍感亲切,字正腔圆的北京话传递的不是信息而是感情。

    我看大导林兆华的戏永远怀有虔诚,我对话剧永远怀有敬畏。在各类戏剧中,只有话剧不依赖于任何其它手段帮忙,只有台词;把人生的一切表象和人生的一切思考都浓缩至台词之中,话剧因而成为戏剧之王。

                                                                    2010.5.29夜

 

第五百六十一篇•老舍五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