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百二十二篇•乾隆洋彩

(2009-04-29 10:57:20)
标签:

台北故宫

乾隆洋彩

杂谈

分类: 2009年

    台北故宫去年秋天举办了一个专业展览,取名《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同类展览以前没有办过。台北故宫利用其两大优势,一是“洋彩”众多,二是档案齐全,特事特办,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观众。

    中国陶瓷历千年演进,陶瓷品种繁多,但优秀具有生命力的品种至清末只剩下青花和粉彩两类。清朝以来,粉彩以其新颖悦目的形态毫不留情地挑战青花老大的地位,曾一度撼动了青花霸主地位,这个粉彩的前身就是洋彩。

    显然,洋彩由西洋而来,不是我们本土的发明,中国人的拿来主义历来盛行,甭管是谁的到我手就是我的,剜到篮子里就是菜,顶多改进或改良一下。洋彩缘于西方珐琅彩,特点是层次丰富,表现细腻;而我们传统的乃是五彩,色单而薄,只强调意而不在乎形,大明一朝五彩(包括斗彩)都以单纯色调色彩,平铺直叙,在清朝彩瓷未现世之前也是一派欣欣向荣。

    康熙帝引进的珐琅彩一改中国传统彩瓷戏曲般的热烈,让中国文人和帝王领略了另类风韵。珐琅彩的层次直接催发了洋彩的诞生,中国彩瓷在雍乾时期如同舞台化妆术,让每一个模特登台时都光彩照人。

    有清一代,粉彩都被唤做洋彩,清宫档案记载明确无误。只是日子久了,中国人就会将其改口,起一个本土化的名字,为的是更好生存。我小时,大部分老人把火柴唤作洋火,把蜡烛唤作洋蜡,把香皂唤作洋胰子,仅一代人过去,这些洋名全部远去,留下的还是本土之名,虽土但美。

                                                               2009.4.29

第四百二十二篇•乾隆洋彩

洋彩红翠地锦上添花双安天盘口双圆瓶 清乾隆六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