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与安徽:一对“老冤家”,多年连环战
(2010-07-06 20:41:59)
标签:
故宫裴钰世界遗产文化旅游故里之争文化 |
分类: 专栏《名人故里争夺战》 |
省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激烈对冲
河南、安徽何以在故里之争中“结怨”?根本原因在于,十年来,同为历史文化和旅游
“旅游立省”是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从自然观光型旅游转变为休闲度假型旅游;从过去旅游景区的开发模式,转变为以“中心旅游城市+旅游休闲小镇”的开发模式;从以观景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转变为以消费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协调开发的“双遗产”路径,打造旅游目的地体系和旅游产业链。河南、安徽十年来基本上是遵循这一路径而展开探索和实践,故里经济也是旅游业转型的典型个案。
“文化强省”的建设路径是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城市文化服务功能集聚区,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其组成部分有一点,即“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一方面,是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安徽正在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另一方面,突破博物馆利用的单一模式,向产业集聚的遗址公园模式转变,比如,河南安阳
由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南南阳
河南、安徽的故里连环大战,宏观上讲,是省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激烈对冲,微观上是县域经济体的战术鏖战。比如,河南虞城县
文化旅游业的两个急先锋
河南、安徽作为中西部的后发地区,其实和东部沿海地区一样,迫切需要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刺激内需和改善民生,同样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环保压力。河南、安徽在近十年里,把文化旅游当作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抓手,比如,安徽黄山市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景区,而且是安徽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
同时,文化旅游也被当作区域新型工业化的推手。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同为河南、安徽现有的支柱产业,而旅游业则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立省和文化强省就让地区发展有了内部的环境诉求的约束,客观上要求工业企业改变旧有模式,改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
由于少数历史名人故里存在学术的模糊地带,很多娱乐文学人物的故里有着极大的虚拟空间,故里经济有着巨大的产业价值,所以,河南、安徽两个文化旅游大佬,随着产业巨轮轰然启动,立刻擦枪走火,故里争夺大战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皖豫两省的故里连环战,它们是一个个产业发展中可供借鉴的微观个案。
如今,国内各地基本明确了一点,即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如果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必须要践行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需求、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特大型城市,也认识到文化旅游可以提升本地的高端服务业,但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方向清晰,但办法不多,战略明确,但实践滞后,可河南、安徽在文化旅游的探索和实践,成为产业开拓和改革的先锋,两省之间铺开的众多名人故里争夺战,留下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足以供东部沿海地区在推进自身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加以汲取和借鉴。
(本文系《中国经济周刊
http://www.ceweekly.cn/Html/magazine/201062958282860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