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汉字的简繁之争,去理解汉字——央广访谈(下)
(2009-08-18 23:59:27)
标签:
繁体字汉字简繁之争简体字裴钰人文文化杂谈 |
分类: 方言和汉字 |
裴钰:我刚才也说了,繁体字不是一个字体,中华的“中”字,它没有经历过汉字的简化,直接提出保护繁体字,单独把繁体字拿出来说事的话,可能不是那么严谨的。
裴钰:这个已经进一步了,运用上不恢复繁体字。就是说,我们就不用担心,我们现在手里的简体字有一天会被废弃了,政策上有一个识繁用简的空间也有了,毕竟已经明细化了,更近了一步。
张彬:还有一点是国家所以这么来解释有一个经济层面的考量,石家庄改一个名字牵扯到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何况国家文字的变化。一旦恢复繁体字了,你想想中国的“国”字有多少地方用到。小到一个政府的文件一个公章,大到路牌其他外交的文件等等,这个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为了保持文字的稳定性,保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稳定性,从多方面考量,目前讲在大陆地区,使用简体字还是一个明智的举措。
主持人:识繁从哪识繁,只是从过去的历史文书上去识繁吗?
裴钰:香港地区他们怎么认识繁体字呢,怎么学习呢?可以上培训班。我们无处识繁,或者怎么样识繁,这个需要细化,我们把妥善处理繁体字细化了,比如说书法课让传授繁体字。
主持人:把古诗词的词文部门用繁体字印刷?
裴钰:这个没有必要。
主持人:可不可以在语文课本的后几页上?
裴钰:我们字典上都有。
张彬:如果说他了解学校很多,比如说书法作品,到旅游区尤其是名胜古迹的旅游区会看到一些牌匾,如果仅仅靠他的自觉认识可能很少一部分。认识一个“庙”怎么写,更是需要专门的课程普及一下,几个月就能完成,只要认识足以了,我到现在我写打麻将能写,发财的发财一看见就知道。
主持人:云南的朋友说,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简繁体字的使用有一个过程,总不能让一年级的学生去写,繁体字让他们写起来可真是特别的困难。繁体字不太好写。浙江的朋友说,应该从现在开始培养青少年正常地识别繁体字和简体字,以便以后和香港包括台湾同胞来交流。说到台湾同胞,繁体字方面,人家一年级的孩子也开始写,写的不是挺好吗。
张彬:从幼稚园开始就认繁体字了,1953年的时候台湾一个考试部门的负责人,他被聘到台湾教育部门当简化字的研究委员,当时提出要简化繁体字。这个呼声一出,马上台湾的民意代表还有相关的官员极力反对,扣的帽子很大,毁灭中国文字,严重影响到了中华的命脉,压力很大,以后最终这个事以失败告终了。使用到今天,台湾地区近一两年掀起了学简体字的热。这个东西我觉得更多的是从整个社会的变迁,两个关系的和缓这种角度考虑的,特别是台湾经济的不景气,更多是从经济层面的考量。比如台湾的大学生毕业,我没有工作要到大陆工作,我肯定要认识简体字,必须适应大陆的文化。另外大陆开放,赴台湾旅游,现在新竹市的市长林政则我采访过他,前几天给我寄了一个小册子,就是简体字的旅游景点说明书,这些并不代表台湾已经往简体字方向改变,更多是往民间往来的便利而努力。我们大陆学习繁体字可以更好地和台湾民众交流,他们住来是繁体字,这种东西是相互的。
主持人:做一个对比,台湾是用繁识简,到现在是用简,我们也可以识繁用繁,进而可以用简,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
裴钰:我们要实事求是考虑问题,我们现在在内地用繁。比如说,学生考试用繁是错别字的,规范孩子是简体字,我们有语言文字法,报刊用字,影视上的字幕基本是简体字的,用繁体字是错误的。
主持人:只有看文化书籍或者在书法班上只有两个途径认识吗?
裴钰:那个张老师说的很对,我们讲识繁主要是为了交流所用。
主持人:网友说,简体字是一种骨感美,繁体字是艺术美。现实生活中有时可以以个人而定,繁简兼用也是一种美。还有一位网友说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本身是文化和教养,识繁用简不是所谓的不恢复,我们一直探讨怎么去识繁的问题,根据裴钰提出了小小的建议,可以在孩子们的书法培训班上。张彬更乐观一点,给他2、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