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送礼,要理直气壮地提倡!
(2008-09-07 22:26:05)
标签:
裴钰
文化
杂谈
中秋节
送礼
|
分类:
人文思考
|
现在,临近中秋,很多机关、公司、团体和个人都会采办礼品,向客户、亲朋好友送礼,送礼收礼是中国传统中秋佳节的一个礼俗,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延续至今。送礼,这个民族传统的习俗,如今,竟然引起了巨大的非议,比如,某人撰文批判中秋送礼,希望“今年过节不送礼,也不收礼。送礼的人不要怕对方给脸色,收礼的人更不必担心碍于脸面。社会风气之扭转,有时候要依赖制度,但最终却要靠个体的觉醒。”
在1990年代的欧洲,有一个叫英奇(William Ralph
Inge)的人,这样说“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野蛮主义,全无过去的根基……一代人正在成长起来,他们并非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他们所处的人文教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英奇所批判的人,也存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戴着“绝对道德”的白手套,来“净化”着传统礼俗,春节压岁钱——物欲——批判!清明节跪拜礼——愚昧——批判!如今中秋节,送礼还是被批判!
曾几何时,有的人那么狂热地去建设一个人间天堂,想把社会成员统统塞进道德的“真空”里,狠斗“私”字一闪念,看看,连我们脑细胞的电波都要时时刻刻被“净化”!文化礼俗几乎都被消灭掉了,没有压岁钱了,没有跪拜礼了,没有中秋送礼了,可事实证明,疯狂过后,天堂越加遥远,人文的废墟却不请自来。不送压岁钱了,物欲就没了,不跪拜了,人间平等了,不送礼了,贿赂就没了,这只是道德洁癖们的“头脑盛世”,压岁钱没了,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依然猖獗;不跪拜了,形式上人人平等,可是,实际上并没有权利方面的平等;不送礼了,权力寻租和交换丝毫没有减轻,道德洁癖们求德以求盛世,已经经历了历史的检验,被证明是这是非常荒谬的。
送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礼俗,送礼是社交,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为了加强群体的凝聚力,为了融入社交圈,为了强化亲情,人们会选择送礼。在中秋这个花好月圆的节日里,送礼意味着团圆与和美。送礼不是行贿,收礼也不是受贿,行贿受贿肆意泛滥,怎么会是文化礼俗的错呢?保护和提倡送礼,并不是鼓吹行贿和受贿,这是最基本的常识问题。中秋送礼,为什么要担负一个涉嫌行贿受贿的“原罪感”呢?送礼收礼,人情交往,不必羞羞答答!
社会风气的好坏,决不是基于绝对的道德标准,而是参照个人的权利。社会风气转好了,不意味着马路上没有果皮,电影里没有接吻,学生不早恋,成人不犯罪,随地不吐痰,过年不收礼。而是,个人权利有了充分保障,私德才会随之完善,在一个保障个人权利的环境里,公德才会最终形成。人有私心不可怕,道德瑕疵而已。
对于贿赂,当制度令你沮丧,那么你就应该更加关怀人的心灵,而不是越发限制和压抑人性,中秋月圆,人情温暖,人们渴求交往,需要友谊,需要亲情,心不是制度的保洁员,相反,心是制度的魂,人文关怀就是呵护人的心灵,我们不会消灭道德的瑕疵,而是让普通人在世态炎凉中依然活出生命的意义,送礼习俗也有负面的攀比等因素,但人文关怀会宽容地接纳这些“不伟大”,慢慢地消融这些“不崇高”,社会的成员是人,而不是神,人有人的缺点,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崇高和不伟大的的地方,人文关怀会接纳,会消融,绝不会用神性去要求人性。而道德洁癖呢,以道德的名义干脆地做一次文化阉割,不许送礼,不许收礼——这就是人文关怀和道德洁癖的分别。
雅各布·布克哈特说:“在某些时候,虚假的怀疑主义到处泛滥……,而真正的怀疑主义总是不够。”是啊,对传统礼俗的批判,几十年来,如雷贯耳,声嘶力竭,批判的多,绞杀的多,扑灭的多,可谓史无前例,更是后无来者,但是他们始终忘记这样一点:礼俗只属于文化传统,而绝不是政治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武器。当批判传统礼俗到处泛滥的时候,真正需要理性反思的民生话题,则似乎世外桃源一般,人声总是多不过鸟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