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造型之争——《北京商报》刊发
(2008-06-30 18:22:24)
标签:
裴钰新拍红楼梦影评娱乐杂谈红楼梦 |
争议:能否还原原著服饰?
服饰设计对于电视剧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靠衣服马靠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在经典巨著中,人物服饰更不简单的是一件穿着的物件,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
人们希望从它光鲜的外表下,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作品的精神。
叶锦添:
无法还原原著服饰
据了解,叶锦添为了确定新版《红楼梦》的服装和造型花费了大概半年以上的时间。他说道:“我觉得在世界上游走了那么多年,仍然没有看到一种所谓东方古典的美感能够贯通当代,成为一种时尚前卫的风潮。我觉得《红楼梦》就是一个时尚的集合体,只是发生在一个文学家的眼里,把古典的东西变成最先锋的,每个人都在等待这一天。”
在追寻时尚的同时,叶锦添也表示:“基本上书里明确点到的服饰,都还是按照原著去做。我们必须在创作里做一个选择:我就用比较艺术的方法来处理它,而不是还原它。如果还原的话,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每一个图案都要经历几十个红学家考据,并且还没有答案。”
邹游(服装设计师):
设计师需花大量时间研究“红楼文化”
“我们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空间,因此多元文化下的新造型不存在允不允许的说法。”邹游表示,“通过现代的视野去诠释过去的经典是现代人一种很通行的做法。说得夸张一些,即便是《红楼梦》中的人物穿现代装去戏说《红楼梦》,这也不存在允不允许的问题”。
不过,邹游很严肃地表示,多元文化对于新造型的放开,并不是随意滥造,是有原则的。对于《红楼梦》来说,服饰设计上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他讲道:“《红楼梦》中的那些人大都是上流社会的小圈子中的人物,因此衣着是有严格讲究的。至于衣物质料方面的选择,不一定为了表现古代,都穿麻布的衣服。因此,只要能合理表现人物身份,做不到原物还原也是可以认同的。”但邹游特别强调,设计师在做这类人物的服饰设计时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其中的文化,这方面的功课一定要做足!
争议:如何体现“红楼”精神?
大量网民指出,新版《红楼梦》的造型有悖传统文化常识,而人物角色的选择也差强人意,与原著的描述相距甚远。而被众多网民大加赞赏的87版《红楼梦》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保留了“真”,继承了“真”。而这份“真”不在别处,往往就在许多的细节上。
裴钰(《红楼梦》海外传播学者):
技术手段使新版《红楼梦》过分“空幻”
裴钰告诉记者,《红楼梦》是部生活剧,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人在其中,贴近具体而微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再一个一个紧扣人物的感觉。这是87版《红楼梦》的成功之处。而新版《红楼梦》一直以来过分强调“空幻”,以为现在的技术手段比以前要丰富,所以,无论是编剧还是造型,都把吃奶的劲儿使出来了,这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包晓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作品要体现“红楼”精神
包晓光指出:“《红楼梦》本身的精神很复杂,因人而异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讲原著是晚清封建社会的写照,有人讲是爱情的悲剧,因此抓住其中一种精神进行新视角的解读就很关键。你可以突出一个家族的兴衰,也可以对书中的三角恋进行新的解释,但不管怎样,‘红楼’精神是不能丢掉的。‘红楼’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
另外,包晓光表示:“新版《红楼梦》吸取昆曲中的元素通过符号化的造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未尝不可。因为原著中本身有很多处讲到梦,用梦里的诗词来暗示人物命运,都是有兆头的,也是通过符号化的造型和细节表现的。因此新版本要把其中的精致、细腻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