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裴钰人文文化娱乐杂谈红楼梦红楼笔谈莎士比亚 |
分类: 人文思考 |
少女史湘云,和少年莎士比亚,一个醉在芍药因下,一个醉倒在苹果树下,都是大醉酣眠,一个却诗意无限,另一个则索然寡味,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大观园里的女儿红
——追记“融情化爱、人酒合一”的传统酒文化
“琴、棋、书、画”是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四件雅事,“吃、喝、玩、乐”是中国人在生活中的四个乐趣,其中的“喝”就是饮酒,今天,我们饮酒当作应酬、公关、朋友聚会和家族聚会的主要手段,酒的交际功能大大增加了,可是,酒的文化功能却大大削弱了,今天我们回顾一下《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在那里,男人豪饮,女人海量,金陵十二钗也个个能喝善饮,巾帼不让须眉,人生如酒,酒如人生,我们来欣赏一下饮酒时的诗意盎然,品一品杯中的百味人生……
一、
酒,对于中国人而言,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个朋友,朋友分亲疏远近,对酒的称谓也很有意思,分为敬称,比如琼浆、玉液,还有有趣的谦称和一般称呼,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外国人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酒文化的“陷阱”。
水酒没掺水
《红楼梦》第16回有一段:“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说,近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
在英文版中,是这样翻译的:“Your handmaid,bearing yesterday that your exalted carriage would return today,prerared some watery wine by way of welcome.Will the Imperial Kinsman deign accept it?”
在英文译本中,水酒被翻译成“watery wine ”,美国人霍克斯就掉进了中国酒文化的“陷阱”。其实,水酒是谦称,谦虚的说法,类似的还有薄酒、小酌,都是我们中国邀请他人做客的谦称,可绝不是说自己的酒质量不好,往里面掺水。但是,在外国人看来,不可思议,邀请别人做客,是自己费心费力之事,干吗还客气呢?中国人历来是重客薄己,自己宁可吃差的酒饭,也得让客人吃好喝好。所以,当中国人一说“略备两三个小菜”,那就一定是场丰盛的酒宴;一说“水酒”,别以为是度数低、价钱便宜的,肯定是度数高的烈性好酒;所以,“水酒”,就如同“寒舍”、“犬子”、“拙妻”一样,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谦虚。
二、
一个英国醉鬼
英国,有一个关于莎士比亚喝酒的传说,莎士比亚青少年时代,海量。一次,他听说斯特拉特福附近的毕得佛小镇上的人都很能喝啤酒,就跑去要和他们较量较量。他问毕得佛镇上的一个牧人:“会喝酒的在哪儿?”牧人说:“会喝酒的不在,只有能啜酒的。”两个人一上来便痛饮啤酒,只喝得昏天黑地,结果,这轻量级的人把少年莎士比亚喝得一败涂地。莎士比亚头昏脑胀、步履瞒珊地离开了毕得佛镇。途中,莎士比亚醉倒在路旁一株绿荫如盖的酸苹果树下,后来这株树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天篷”。
一个中国醉鬼
在今天,酒吧里、party聚会上,人们也大多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一醉方休,可是,古代的中国人可不是这样,在《红楼梦》里,有这么一段细致地描写了中国人喝酒的整个过程,“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款酌,优雅地倒酒,慢饮,一点点地品酒,边喝边聊,一旦聊得兴起,便“飞觥献斝”, 觥、斝是酒具,一个“飞”字,形象地表明此时,喝酒始进入佳境了,开始开怀畅饮了!此时,喝酒的环境里,萧管吹起,轻歌悠扬,明月当空,月色宜人,在这样优美的如诗如画的环境里,“酒到杯干”人们开始一口闷了,由佳境转到醉境,喝醉了就要作诗,于是贾雨村虽然喝醉了,却要拉着月亮作诗,这个对着月亮作诗的中国醉鬼,和大醉烂睡在苹果树下的英国醉鬼,一个可爱,一个率真,一个令人摇头暗笑,一个让人捧腹大笑,这就是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酒文化,在中国人看来,没有音乐,没有明月,没有诗歌,这如何能畅饮?可在西方人看来,醉后作诗,不是优雅的事情,而是在撒酒疯。
如今,在KTV包间里,放着通俗歌曲,头顶彩灯闪烁,灯光暧昧陆离,或许还有红男绿女相陪,这样的场合做不出来诗,多是荤段子,喝酒不是一种情趣,而是一种欲望的淫媒了。
三、
西方人喝酒的习惯是主随客便,而中国人是一醉方休,只要你在我的酒杯能够到达的范围内,不喝干了就不算罢休。不仅朋友之间,就连上下级之间,主仆之间,也是如此,让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有一段写劝酒,就是奴才劝主人喝酒,我加了点评,可见中国人的劝酒心理。
鸳鸯等也来敬,凤姐儿真不能了,忙央告到:“好姐姐们,饶了我吧,我明儿再喝吧。”(别人劝酒不喝,得求饶,不论什么原因,你总是理亏三分。)
鸳鸯笑道:“真个的,我们是没脸的了?(劝酒被拒,开始发怒,夺过主动权)就是我们在太太跟前,太太还赏个脸儿呢(言下之意,别人都喝,你不喝,你为什么这么特别?步步紧逼)。往常倒还有些体面,今儿当着这些人,倒拿起主子的款儿来了。我原不该来(你不喝酒的结果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你如果这杯酒不喝,就要得罪一个人)。不喝,我们就走。”说着真个回去了(别以为我是假装的,不喝就绝交)。
凤姐赶忙拉住,笑道“好姐姐,我喝就是了。”说着拿过酒来,满满的斟了一杯喝干。鸳鸯方才笑了散去。
鸳鸯的劝酒是一次绝妙的心理攻势,如果不想成为孤立的人,不想得罪朋友,不想伤害别人,你只有喝干了酒。连王熙凤那样灵牙俐齿的人,都不得不满满的斟了一杯喝干,这样的劝酒真是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了。
四、
现在,你和一位都市女性吃饭,你问“喝点酒吗?”她肯定第一反应是:“我不会喝酒,我不喜欢喝酒。”现在,都市女性看来,喝酒是有害健康,是不雅观,不淑女的事情。
可是,在大观园里,有一段女孩大醉的场面:
“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
一个女孩喝醉了,倒在青石板上,香梦沉酣,花满一身,蜜蜂环绕,彩蝶飞舞,这是何等的飘香入画,万紫千红的美丽,宝玉曾经说过一个名言,他说自己和女孩相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
在把女性看作“海棠花”的文化里,女孩们敢于率性而为,活出自我,她们做傻事,也做蠢事,就是那端庄无比的薛宝钗,也会去花间扑蝶,雅气十足,而知识女性林黛玉,更是去傻傻的葬花,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还有那晴雯撕扇子,疯得快意阑珊,豪情无限,更有那说谎的紫鹃,把个宝哥哥唬得魂飞魄散……
所以,少女史湘云,和少年莎士比亚,一个醉在芍药因下,一个醉倒在苹果树下,都是大醉酣眠,一个却诗意无限,另一个则索然寡味,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尊重和欣赏的“海棠花”观念,在如今却淡淡逝去了,所以,今天的知识女性、都市女人面对酒,才会变得如此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五、
黛玉葬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顶端,黛玉葬花,花,在黛玉的眼里,不是植物,而是寄托着美丽、纯洁、真诚和爱的符号,“花”和“情”浑然一体,所以,她说“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名义上是“葬花”,实际上是在“葬情”,自己那份美丽、纯洁和真诚的情怀。
我们今天的“酒文化”,太功利,太投机,太物欲了,不少人名义上鼓吹酒文化,实际上是在卖酒,如今酒文化方兴未艾,但总是背后隐藏着商业利益。不是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好,而在于,我们的“酒文化”,不能是卖酒文化,不能剥离掉寄托在“酒”之上的中国人的情怀、思想和价值观。
传统的酒文化,重酒更重情,大观园里的女儿红,有着海棠花香,有着率性的人生,人、酒、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杯酒,喝出宝哥哥的温柔,品出林妹妹的娇羞,饮着风姐姐的泼辣,说不尽的女儿红,说不尽的中国人的情怀。这里的“酒与情”浑然一体,也就是黛玉眼中的“花与情”的合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西化一点。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怀,只有追寻着传统的美,才会活得真正地满足和愉悦,《红楼梦》里的男男女女,那时的中国人是活泼的、热情的,率真的,诗意盎然的,而如今,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沉重、严肃、虚伪和功利?没有了情怀,没有了诗歌,没有了海棠花,这样的酒文化,注定让个人迷醉不醒,让群体陷入茫然的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