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裴钰地震汶川文化杂谈传媒 |
分类: 人文思考 |
媒,网媒,报道之迅速,动员之广泛,评论之深刻,建国后所罕见,让我们非常感奋!我们的传媒界,今后要修史,要修一部中国自己的传媒史,她是一部行业史,也是一部社会进步和文明开化的历史。
于封建帝制的社会,却对传媒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国民之公众思想,赖以养成;社会之道德智识,赖以涵育;思想之多元,赖以发扬;文明之基石,赖以奠定,其力诚莫于厚矣。”一句话,传媒从诞生起就“有系与国计民生”。
上,就刊发《论牛瘟》一文,指出牛瘟只是正常的畜病,并非天降凶兆,只要科学处理就可以加以控制,用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开启民智,净化社会风气。
灾区募捐。灾情报道,是传媒劝捐募赈的方式,内容大多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不仅巨商富贾为之慷慨捐款,就连佣人乞丐,也读报之后也纷纷解囊,据载:“有佣妇朱冯氏交来洋一元,附有同情灾民之信一封,言充作江浙赈款,令人敬重!”有沿街乞讨的乞丐,“屡闻店家读报,言山西奇荒情形甚惨”,痛愤之余将乞讨所得文钱悉数捐献。这就是传媒募赈强大的感召力!
的课题,无所不包,展开“庶人清议”,士农工商都可以著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未必都被清政府所采纳,但是,形成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高救助效率,为灾民谋实惠,也有助于增强国人的公众责任心,凝聚民心民气,传媒为公众提供了建言批
评的平台,这就不仅仅是赈灾的善举,其意义对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年,从南方雪灾,到汶川地震,今日传媒人士之奋起,身入险境,废寝忘食,传媒力量之勇毅,揭示真
相,直言不讳,其心其胆,直追百年前的传媒精神,古今一脉相承。看今日,通过传媒的劝募,上至政经
精英,下至车船乞丐,无不倾力相助,各地为灾区捐款数额已经创了历史记录。汶川地震,传媒的作用已
经不仅仅局限在赈灾,将对今后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传媒精神,中国的传媒人也就有了中国文人的风骨与情操,今日汶川赈灾,让我看到了民族的传媒精神,在灿然复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