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新版《红楼梦》要先怀“敬畏之心”

(2008-03-30 13:32:35)
标签:

杂谈

文化

红楼梦

电视剧

裴钰

分类: 人文思考
     我的观点梳理:

       1.‘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没错,但问题是这“一千个人”说的不是编剧和导演,而是读者和观众。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在面对经典时,重要的是传承。

       2.《红楼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标志,清代就有‘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我们中国五千年也就出了一本《红楼梦》,就像英国出了一个莎士比亚一样。所以,艺术是可以创新夸张的,但面对经典,却必须有一份真诚,有一种敬畏。”

       3.无论80后还是90后写,身份和年龄认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尊崇艺术真诚的原则。

       4.拍《红楼梦》老老实实地照着原著进行,最简单也最容易成功。

       5.《红楼梦》不需要做什么人性化的改编,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部人性化的伟大作品,更不能用现在的观念语言去改造《红楼梦》。

       6.从某种意义上说,拍《红楼梦》不需要炒作,因为它有着最广泛的民间性,男女老少,从18岁到88岁,都有可能喜欢《红楼梦》,小人书、民间戏曲里也有《红楼梦》。

       7.做《红楼梦》的导演和编剧应该说是最清闲的了,因为是站在曹雪芹这个文化伟人的肩膀上的。

       8.如果自己不甘心生活在曹雪芹的阴影里,不妨另写一部别的作品,而不要把《红楼梦》庸俗化。

       9.所谓青春版的《红楼梦》其实是对文化的一种撕裂,把属于全体民众的《红楼梦》变成少数群体的了。

 

连环画.jpg

   左图:民间红楼梦人物剪纸
   近日,在接受报纸采访的时候,谈到了新版《红楼梦》的话题,我反对对《红楼梦》这样的民族文化经典抱有恶搞、庸俗化、个人体验式的,甚至是青春偶像剧式的改编。因为《红楼梦》这部书,是一部罕见的书,是我们民族老老少少喜闻乐见的经典,自从诞生以来,是我们各种文艺形式的素材来源,从交响音乐会,到民间艺术,从京戏,到各种地方戏,从话剧,到手机游戏,从内地,到海外,有华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红楼梦的故事,红楼梦的情结,红学,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学科,仅仅凭借一本小说,就可以俨然成为清代以降知识分子的文化必修,所以,红楼梦情结,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还是全民族的,《红楼梦》的受众,无法用性别、年龄、贫富、职业、城乡来划分,“精英文化,白领小说,青春小说……”这些群体划分的方法,都不适用,因为红楼梦的读者面是打破了任何一种差别,红楼梦是清代以降,民族文艺的主要艺术源泉之一。
 
连环画.jpg
图为:红楼梦手机游戏
 

茶壶_缩小大小.jpg

红楼梦人物已经深入到寻常百姓家的日用品装饰,这说明了她的民间性。
 
 连环画.jpg
 优雅风格的红楼梦漫画。
  

交响乐.jpg

青春风格的红楼梦漫画

 

    出版界有一个趣谈,如果没有好的图书选题,就印《红楼梦》吧。
    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已经深入到了我们中国人的人文血脉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喜欢,寄托了中国人的情感、生活和思想,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我提出了要“敬畏”的态度,在敬畏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和改编。看到了一些炒作的嘘头,“情色做足”、“魔幻”等等,如果做娱乐推广的由头,不必太认真对待,如果创作思路开始走向这些方向,李安的《色,戒》不是张爱玲的《色,戒》,汤唯的王佳芝,也不是张爱玲的王佳芝,问题是,曹雪芹和张爱玲无法比较,如果林黛玉有了“汤唯版王佳芝”的影子,这部新版就需要拿出一种职业道德感了,需要一行字幕:本剧改编纯属娱乐。

交响乐.jpg

红楼梦交响音乐会

    文艺是需要天赋和能力,并不能依靠着一味的刻苦和勤奋,80后的作家中有没有文艺天才,他们需要一个平台,一个文化上的机会,这是艺术的公平性。不要先急于否定他们,我们应该掏出内心去期盼和祝福他们的成功。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训班,我去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在那里结识了50后、60后的作家骨干,作家靠作品说话,但是,一代一代人的生命和创造力总是有限的,艺术毕竟还是要继续传承的。
    文学小说,是要靠作品说话的,小说作品是小说家的“硬道理”,我早年在《小说月报》做编辑,专做长篇小说这一块,对当代的长篇小说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后可以在博客里和大家分享。
    重拍古典文学名著,特别是《红楼梦》这本书,我们的第一反应不要立刻蹦出来“我要超越曹雪芹”。“我要压倒曹雪芹”,“我要给曹雪芹先艺术碎尸,然后重新建构”……其实,我们很多人对于《红楼梦》,能够做好传承工作就已经是一件功德大事了。文化人在自己的领域有建树,是成就,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担负传承,这是功德!评书_缩小大小.jpg
    英国没有出现第二个莎士比亚,不是因为英国文化不好了,而是莎士比亚太好了,我们今天没有第二部《红楼梦》一般的作品,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有多么笨,而是曹雪芹太好了。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苛求要出新的“红楼梦”,但是,不能亵渎她。
    右图:红楼梦的评书版
 
 

       下面是采访的内容:

      
80后的编剧选秀出的演员新版红楼:要对名著怀一份敬畏心


       经历了“选秀风波”和“换导地震”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将于4月5日正式开机。据媒体报道,目前52集的剧本初稿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最后的修饰润色,而经过红学家校正的剧本也会在3月底完成。令人关注的是,新版《红楼梦》的8位编剧除一位70后男顾小白外,几乎是清一色的女80后,而最受大家关注的宝玉及其他众多人物的饰演者,至今仍没有尘埃落定。还有消息则称,新版《红楼梦》要在情色方面做足。对此,公众、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表达了自己对这部重拍经典的期待和疑虑。

 

态度:对名著该有一份敬畏心

      据报道,8位被导演李少红称为“青年梦之队”的编剧,是从20多人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有的是文学网站的主编,有的是痴迷《红楼梦》甚至写过续集的“小红学家”,还有北电和中戏的在校生……李少红选择他们的考题是,让他们每人试写一两集《红楼梦》,看感觉是否和她要的对路。
      尽管李少红曾明确表示,这支“青年梦之队”给了她许多惊喜,但公众和专业人士普遍对80后能否写好《红楼梦》这样一部古典名著表示怀疑,更怕李少红将它拍成一部李氏风格的“青春成长故事”。有网友说:80后写《红楼梦》?别一不留神写成浅薄的韩剧了。而无论是学者还是业内人士都认为,改编《红楼梦》这样一部文学经典,应该完全尊重原著,应该有一份起码的敬畏心。
      裴钰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没错,但问题是这一千个人不是编剧和导演,而是读者和观众。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在面对经典时,重要的是传承。当然有人说,要颠覆成见,那要看颠覆的是什么成见了。《红楼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标志,是可以和诗经四书媲美的,所以清代就有‘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我们中国五千年也就出了一本《红楼梦》,就像英国出了一个莎士比亚一样。所以,艺术是可以创新夸张的,但面对经典,却必须有一份真诚,有一种敬畏。”
        裴钰表示,无论80后还是90后写,无论什么阅历背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尊崇艺术真诚的原则。魔幻、情色,这些不是《红楼梦》最核心的东西,《红楼梦》最核心的是爱情,最打动人的也是爱情,拍《红楼梦》老老实实地照着原著进行,最简单也最容易成功。
        而业内人士普遍觉得全部起用80后编剧比较冒险,但也因此很期待这部作品。编剧汪海洋说:“越是改编成熟的作品,越应该找高水平的写出过成功作品的编剧来写,改编名著更应该非常慎重。用几乎没写过什么的80后新人,比较冒险,当然我也很希望看到惊喜。”
       北京电影学院讲师刘誉也很认同用新人冒险的看法。他说:“一部作品在出来前很难说它好不好,关键是对待这样一部名著的态度,态度决定方向。用80后他们可能有创新的考虑,但80后作为一个群体,优点和缺点都很鲜明,他们的年龄感和对文学的态度,实在让人有些疑虑。当然很期待他们能写出好作品,成为一个特殊的个案。”

 

创新:千万不要言必称颠覆

        翻拍经典名著,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力求拍出写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个”。而且87版《红楼梦》在观众心目中已有相当的影响力,任何一个导演和编剧都不想生活在它的阴影中,李少红也表示“会在其中加入一些艺术风格及创造性的东西”。但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要不要创新,怎样创新,却不是一个Yes和No能回答的问题。
         裴钰说:“《红楼梦》不需要做什么人性化的改编,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部人性化的伟大作品,更不能用现在的观念语言去改造《红楼梦》。从某种意义上说,拍《红楼梦》不需要炒作,因为它有着最广泛的民间性,男女老少,从18岁到88岁,都有可能喜欢《红楼梦》,小人书、民间戏曲里也有《红楼梦》,甚至还有《红楼梦》游戏,老百姓最知道《红楼梦》是什么样的,他们不会想看什么青春偶像剧的《红楼梦》,所谓青春版的《红楼梦》其实是对文化的一种撕裂,把属于全体民众的《红楼梦》变成少数群体的了。做《红楼梦》的导演和编剧应该说是最清闲的了,因为是站在曹雪芹这个文化伟人的肩膀上的。如果自己不甘心生活在曹雪芹的阴影里,不妨另写一部别的作品,而不要把《红楼梦》庸俗化。”
       而业内人士也相当反感《红楼梦》变成“另类的”。编剧汪海洋说:“改编《红楼梦》应该非常慎重,稍微不注意就可能犯大错。改编一个大师,一般需要另一个大师才能成功。很多人都拍过莎士比亚,但成功的只有黑泽明,他的《乱》改编自《李尔王》、《蛛网城堡》改编自《麦克白》,背景虽然搬到日本,但故事却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红楼梦》的续写者高鹗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家,但他续写的部分和曹雪芹的原著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点两点。”
        汪海洋认为,对于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不应该无知者无畏,而企图在文本上创新必然会出丑,“别说体现原来的高度,能把原著完整呈现出来,不走样,就很不错了”。而改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让观众看不出来,和原著融为一体,唯一的标准是:它是不是《红楼梦》。

 

影像:特效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新版《红楼梦》曾经有过一个方案,就是把类似女娲补天太虚仙境等情节,拍成像《指环王》开头那样的魔幻大片,但因为没有得到红学家的首肯,最终的版本还悬而未决。可以肯定的是,新版《红楼梦》将动用最新的特效和动画手段打造更完美的“亦真亦幻”效果。
       关于这一点,顾小白此前的解释是:“之所以想拍出神话般的意境和幻味,是因为《红楼梦》之所以堪称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正是因其‘亦真亦幻’。没有‘幻’,何谈‘梦’?更何谈人生的虚妄与命运的大悲剧?都说87版经典,但我始终认为,它最大的遗憾就是做得太实,王扶林导演也说那是他的遗憾,当然他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原因。”
        而业内人士对影像的进步和更新也持赞同态度。汪海洋说:“新版《红楼梦》在影像上突破的空间比较大,以前受唯物主义和技术条件的局限,有些东西比如梦境轮回等超自然的现象上都没有表现,这次应该都能表现出来。总之《红楼梦》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简单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

演员:肢体记忆已很难寻找

      《红楼梦》描写的几百年前贵族的生活形态,而琴棋书画是他们的基本修养。为了让演员的气质形体更贴近那个年代,新版《红楼梦》剧组特意请来各路专家和巩俐、章子怡等明星授业解惑,手把手地教授培训,内容涉及身段、琴棋书画、诗词、舞蹈、民俗、吟诵、台词、礼仪等诸多方面。但专家们也表示,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只能学个样子,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或达到一定水准,是不现实的。
       对此,有的业内人士表示了相当的理解和宽容,毕竟时间过去了几百年,社会环境和生活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汪海洋认为这还和现代中国人肢体记忆的丧失有很大关系,“古典的肢体记忆在日、韩演员的身上还有所保留,因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跪坐和塌塌米等古代的东西,他们上古装戏还比较容易找到感觉,而我们则完全没有了这些古典习惯,所以也很难苛求那些参演的演员们。”当然,对于87版《红楼梦》的演员花好几年时间一点一点地磨,他表示非常的敬佩。
       但一些业内人士也对出来的影像效果比较担心。刘誉说:“一部电视剧只要资金充足,从制作上来说,再短的时间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在软件上的,比如才艺方面就不太好说了。波兰斯基拍《钢琴家》就让男主演为片中的几个曲子苦练了8个月。反正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和视觉效果,仅靠比划和替身是出不来的。”
      

 原文地址:

《华夏时报》http://www.chinatimes.cc/ty/wenhua/2008-03-29/8131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