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三角形”总复习教学后记
(2009-03-09 23:25:57)
标签:
总复习后记分层教学教育 |
分类: 品味课堂 |
“特殊三角形”总复习教学后记
对于初三的中考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我一直都坚信:抓好基础,落实双基,这比什么都重要。而对于第一轮的几何知识复习,我则认为让学生熟悉几何中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是这一轮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学生已经有点陌生的几何概念、定理,我则往往要求学生用几何语言来描述出来。今天,在“特殊三角形”一课的教学时我也是如此进行教学的。
在简单的引入之后,
第一环节:学生阅读特殊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相关的判定等,并画出自己感到有点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生用的教辅用书上都写清楚了)
第二环节:让学生反馈自己阅读的情况。结果没有学生举手,我想:一方面也许是因为面子上的问题,毕竟他们已经长大了。另一方面也许是他们真的都理解了。但更主要是不是他们“不敢”发言了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得好好思考我的教法了,好好反思是不是我给学生的鼓励太少了呢?既然这样,我只能进入下一环节。
第三环节:我选择几个平时他们容易误解的定理让他们用几何语言进行描述,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含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运用方法;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判定(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结果当我提出来后,还是有不少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的。看来刚才学生不主动反馈并不是我的原因了。但为了出于能检查的目的,我只让一位举手的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其余两个则让其他同学回答。(是不是我这种提问的方式而引起学生懒得举手呢?)
第四环节:典型问题分析。我选择了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问题(一个求角的度数、一个求三角形的周长),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进行变式训练。当他们回答有误时,我让他好好再思考一下,以确认自己思考的正确性与严谨性,目的是想给这些学生多一次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耐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当他回答不出来时,我则让他先说说自己的思路,看看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然后由同学或我来顺着他的思路来帮他解决问题。因为我想,学生在日后思考解答问题时,往往采用的都是当初第一次思考时的方法,如果我用自己或他人的方法强加给他,那么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忘了。但这样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因此这种方式不能常用,更不能一堂课下来重复用。这和视课堂的教学任务而定的。
第五环节:学生独立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我来指定,目的是实现分层教学,而且顾及到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在此期间,我建议学生不要做任何的交流与讨论,而是静心静气的思考。否则很难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在过一段时间后才让学生交流想法。
第六环节:归纳小结。教师归纳本节课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方法。本来这些应由学生来说则效果更好,但那时下课的铃声已响了,无奈之下只有由我来包办了。
这样,一节复习课就结束了。整堂课下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从最初的阅读与思考,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做学案等,都是在思考与反思来进行学习的。但学生做的习惯似乎少了些。另一方面,双基得到较好的落实,但在照顾全体的基础上对优生的照顾似乎不够。只有在第四、五两个环节中才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但我想,对于第一轮的总复习,这样做还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