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反思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师:同学们请细心回想,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些什么知识与方法?
生1: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斜边的平方。
师:非常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2:我们还学习了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勾股定理,学习了运用“割补法”,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来验证勾股定理,同时还学习了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注:其实,勾股定理的运用只不过在课后的作业上出现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而已。)
反思: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上节课学习知识的印象,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面积法来验证勾股定理,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对此学生应该先形成一个印象、概念,然后才能学习掌握好。
师:回答得非常好,也很全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勾股定理的运用吧。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做一做下列的问题,看那个小组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
问题、如图,在Rt△ABC中,∠C=90°。
(1)若a=5,b=12,则c=_________;
(学生在积极的解题)
师: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生1:结果是169。(师板书)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2:是13(师亦板书)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3:是±13。(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此时再没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师:刚才我在巡查中发现有同学得到的结果是17。(师板书)那么,那一个结果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计算看看。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齐答)勾股定理。
师:为什么可以用勾股定理解答呢?
生:(齐答)因为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让我们先把勾股定理的符号表达式写下来。(板书:a2+b2=c2)
(教师耐心的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并得到结果是13)
师: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其它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呢?
(教师让刚才回答的几位学生来解释自己的思路)
生1:我得到169,是因为忘了由c2=169,再计算得出c来。
生2:我认为结果是±13,是因为由c2=169,而 ( ±13 )2 =169,因而c = ±13。
师:他说得有道理吗?谁能说说。
生:他的想法是对的,但是c表示的是线段,线段的长度不能是负数啊。故c的值是13。
师:分析得很好,其实第2位同学的思路是正确的,也是严密的,只不过在确定最终结果时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而已。那么结果17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3:我把勾股定理a2+b2=c2记成a + b = c了。
师:现在大家都清楚勾股定理的用法了吗?
生:(齐声)清楚了。
师:好,那么我再检验一下。
反思: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这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在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练习过。但为什么本节课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出错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太多,方法也较多、较灵活,因而学生对每一个内容与方法都仍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仍没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当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问题时,往往就产生了思维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出现各种错误。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采用一种“一问齐答”的问答形式,这样会容易掩盖学生的真实想法。其实,在解答此问题时,教师很容易就走进了这样的问答方式,原因在于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上节课学生也似学会了,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忽视的教学。可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简单的知识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简单的。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少用“一问齐答”的欺骗教师的问答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养成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2)在上图中,若a=6,c=10,则b=__________。
(很快地,学生得到了结果是8,但仍有个别学生的结果是错误的。后来在教师的解释下也明白了)
(3)如图,若b=4,c=6,则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
(很快地,学生也得到了结果,但我还是在明确答案前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
见解,结果仍有个别学生出错了,其中有些是在第(2)个问题里出错的,有些
不是,于是我再引导学生分析计算。)
反思: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式,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查对知识与方法是否能真正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如图,在Rt△ABC中,∠C=90°,CD⊥AB于D,若AC=3,AB=5,则
BC=__________,S△ABC=_________,CD=_____________。
(学生很快正确的计算出了前两个空,但在计算CD时遇到了困难,于是在他们思考的过程中我给出了提示)
师:CD在△ABC中的位置是什么线段呢?
(个别学生小声的说:是△ABC的高。于是我让学生大声说出来。)
师:那么如何求出△ABC的高呢?
反思: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验证勾股定理所用到的方法——面积法。在课堂教学之初始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这里再提出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陌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解答时,并不是把问题的解答方法与过程全部一下子说出来,而是引导学生经过一步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与感悟中得到问题的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此时能对已经解答出来的同学大力表扬,并让学生引导学生来解答余下的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
问题:强大的台风使得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很快都能理解了。于是我再引导学生板书出详细的解答过程,让学生抄写在学案上,并强调方法,特别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
反思: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课程改革后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施的内容。在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关键在于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然后才能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并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本题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反思答案与方法的合理性,那么效果会更好了。
问题:观察右图,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b=c.
师:先看左图,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a2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师:因此,a2的值是多少呢?
生:是8。(教师板书:a2=8)
师:b2又等于多少呢?
生:是9。(教师板书:b2 = 9)
师:那么c2等于多少呢?
生:25、26、27、……。(学生莫衷一是,而因时间关系,我也没有)
引导学生详细数格子,而是把c2当成25来计算。)
师: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a2+b2并不等于c2,而是a2+b2 < c2。我们再留该意图中的三角形,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
生:钝角三角形。
师:因此你们能有什么结论吗?
生:如果是钝角三角形,那么就有a2+b2 < c2。(教师板书结论)
师:概括得很好。其实,当a2+b2 < c2时,我们也可以得到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那么类似地,在右边的图中你能有什么发现呢?
生:如果是锐角三角形,那么就有a2+b2 > c2。(教师板书结论)
师:非常好。
此时,叮铃铃,下课的钟声响了,于是我来不及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与反思,在布置完作业后便匆匆下课了。
反思: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这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最多问题之一。课堂教学任务要完成,而课堂又要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在本课最后的这个环节里,如果能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面积法,然后再给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巩固,那么效果肯定会比这样匆匆结束课堂要好。但是,这部分知识内容又什么时候来解决呢?不解决行不行呢?这是课后困扰我的问题。
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