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索勾股定理(2)教学实录与反思

(2008-01-09 15:16:27)
标签:

教学反思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探索勾股定理(2)教学实录与反思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从教十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在不断的影响着我的课堂教学的改进。其实,在阅读众数的教育教学名著之后,在观摩众多的各种类型、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不断深入,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明析,但同时困惑也越来越多,这也许是一个思考与实践上的矛盾吧。

    本节课课题是“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是掌握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难点是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前些天的集体备课时,我们设计出了学案,我也根据学案设计好了本课的教案、准备好了上课的课件。

    但经过上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后,我观察到了大部分学生对于勾股定理仍只停留在蒙胧的感知上,对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式:a2+b2=c2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如何运用仍没有真正的理解。如果本课我就让学生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将会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难度,最终也许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兴趣。

    于是,昨晚的再次备课的时候,我重新设计我自己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的基本计算内容上。

    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铺开的:

师:同学们请细心回想,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些什么知识与方法?

生1: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斜边的平方。

师:非常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2:我们还学习了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勾股定理,学习了运用“割补法”,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来验证勾股定理,同时还学习了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注:其实,勾股定理的运用只不过在课后的作业上出现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而已。)

反思: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上节课学习知识的印象,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面积法来验证勾股定理,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对此学生应该先形成一个印象、概念,然后才能学习掌握好。

师:回答得非常好,也很全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勾股定理的运用吧。

   (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一直角三角形,同时用式子表示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做一做下列的问题,看那个小组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

问题、如图,在Rt△ABC中,∠C=90°。

(1)若a=5,b=12,则c=_________;

(学生在积极的解题)

师: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生1:结果是169。(师板书)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2:是13(师亦板书)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3:是±13。(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此时再没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师:刚才我在巡查中发现有同学得到的结果是17。(师板书)那么,那一个结果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计算看看。该用什么方法呢?

生:(齐答)勾股定理。

师:为什么可以用勾股定理解答呢?

生:(齐答)因为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让我们先把勾股定理的符号表达式写下来。(板书:a2+b2=c2

(教师耐心的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并得到结果是13)

师: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其它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呢?

(教师让刚才回答的几位学生来解释自己的思路)

生1:我得到169,是因为忘了由c2=169,再计算得出c来。

生2:我认为结果是±13,是因为由c2=169,而 ( ±13 )2 =169,因而c = ±13。

师:他说得有道理吗?谁能说说。

生:他的想法是对的,但是c表示的是线段,线段的长度不能是负数啊。故c的值是13。

师:分析得很好,其实第2位同学的思路是正确的,也是严密的,只不过在确定最终结果时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而已。那么结果17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3:我把勾股定理a2+b2=c2记成a + b = c了。

师:现在大家都清楚勾股定理的用法了吗?

生:(齐声)清楚了。

师:好,那么我再检验一下。

反思: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直角边求斜边,这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在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练习过。但为什么本节课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出错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太多,方法也较多、较灵活,因而学生对每一个内容与方法都仍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仍没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当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问题时,往往就产生了思维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出现各种错误。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采用一种“一问齐答”的问答形式,这样会容易掩盖学生的真实想法。其实,在解答此问题时,教师很容易就走进了这样的问答方式,原因在于我们认为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上节课学生也似学会了,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忽视的教学。可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简单的知识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简单的。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少用“一问齐答”的欺骗教师的问答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养成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2)在上图中,若a=6,c=10,则b=__________。

(很快地,学生得到了结果是8,但仍有个别学生的结果是错误的。后来在教师的解释下也明白了)

(3)如图,若b=4,c=6,则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

(很快地,学生也得到了结果,但我还是在明确答案前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

见解,结果仍有个别学生出错了,其中有些是在第(2)个问题里出错的,有些

不是,于是我再引导学生分析计算。)

反思: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式,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查对知识与方法是否能真正达到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如图,在Rt△ABC中,∠C=90°,CD⊥AB于D,若AC=3,AB=5,则

BC=__________,SABC=_________,CD=_____________。

(学生很快正确的计算出了前两个空,但在计算CD时遇到了困难,于是在他们思考的过程中我给出了提示)

师:CD在△ABC中的位置是什么线段呢?

(个别学生小声的说:是△ABC的高。于是我让学生大声说出来。)

师:那么如何求出△ABC的高呢?

   (经过这样的提示后,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已能独立解答出来了。见此让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在班内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解答过程,并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方法。)

反思: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验证勾股定理所用到的方法——面积法。在课堂教学之初始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这里再提出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和陌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解答时,并不是把问题的解答方法与过程全部一下子说出来,而是引导学生经过一步步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与感悟中得到问题的解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此时能对已经解答出来的同学大力表扬,并让学生引导学生来解答余下的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

    课堂到此处,我观察到学生的信心已上来了,而离下课也只剩下10分钟左右的时间了。看来课前设计的学案在本课里是难以实施了。但我还是出示学案中的问题。

问题:强大的台风使得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学生很快的能计算出了折断部分的长度,但在交流旗杆的高度时存在分岐。但

很快都能理解了。于是我再引导学生板书出详细的解答过程,让学生抄写在学案上,并强调方法,特别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

反思: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课程改革后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施的内容。在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关键在于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然后才能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转化,而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尝试,并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途径。本题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反思答案与方法的合理性,那么效果会更好了。

    课堂到此处,离下课也就只有将近5分钟的时间了。而我还引导学生解答学案中的另一个问题。本问题在学案的设计中虽然标示的是合作交流,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了,而是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学习。

问题:观察右图,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b=c.

师:先看左图,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a2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师:因此,a2的值是多少呢?

生:是8。(教师板书:a2=8)

师:b2又等于多少呢?

生:是9。(教师板书:b2 = 9)

师:那么c2等于多少呢?

生:25、26、27、……。(学生莫衷一是,而因时间关系,我也没有)

引导学生详细数格子,而是把c2当成25来计算。)

师: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a2+b2并不等于c2,而是a2+b2 < c2。我们再留该意图中的三角形,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

生:钝角三角形。

师:因此你们能有什么结论吗?

生:如果是钝角三角形,那么就有a2+b2 < c2。(教师板书结论)

师:概括得很好。其实,当a2+b2 < c2时,我们也可以得到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那么类似地,在右边的图中你能有什么发现呢?

生:如果是锐角三角形,那么就有a2+b2 > c2。(教师板书结论)

师:非常好。

此时,叮铃铃,下课的钟声响了,于是我来不及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与反思,在布置完作业后便匆匆下课了。

反思: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这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现的最多问题之一。课堂教学任务要完成,而课堂又要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在本课最后的这个环节里,如果能引导学生归纳本课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面积法,然后再给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巩固,那么效果肯定会比这样匆匆结束课堂要好。但是,这部分知识内容又什么时候来解决呢?不解决行不行呢?这是课后困扰我的问题。

教学体会:

    “课堂教学应基于自身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论是课前预设(备课)还是课堂教学过程,都应以使绝大部分学生能真正学习掌握好为基础。”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后,我自己对有效的课堂产生了一个这样的认识。在以“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这个问题上,我想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成,如果发生矛盾时,那么我想是不是仍应以学生为中心呢?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呢?影响教学进度又怎么办呢?考试又怎么办呢?……。其实,归根到底是:

    考试了怎么办呢?

    课程改革已走到了第七个年头,考试始终是一根有形无形的指挥棒在影响着我们每堂课的教学,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甚至于影响我们的教学理想。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这样匆匆的进行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考试时真的出现时学生仍是无法解答,那么,这样的教学岂不是也是无效的吗?无效的教学是不是在浪费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呢?这样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了呢?想到这,我越感不安了。

    因此,如果有机会再上这节课,就算前面能提高一点效率,节省一点时间,我也会省去后面的那部分内容,增加一些有趣味的生活问题,总结与反思本课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学习掌握得更好,对自身的数学学习更有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