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本文中涉及的关键词:教师角色,学习,合作,营造,定位。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改革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也非常清楚,新课程中所体现的新型师生观、教育观、课程观、学习观等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审视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重新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作出新的定位。本文中我主要就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所扮演的学习者、合作者与营造者这三个方面的角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自我提高的学习者。
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教师无论在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技术知识、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等都应有所了解,必须时时要更新,且在某些方面应要掌握与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课程环境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因此,在日常的繁重工作之余,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那么我们老师的学习途径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向教育教学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从网络上学习,从社会生活环境中学习。这是我们所有教师都知道的也常用的一些学习途径。对于这些学习途径,我认为我们在学习时应带着自己所希望解决的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思考,记录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争取能与专家、学者、同事共同探讨,从书本中寻求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学习后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拿来主义”或优化组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反思与研究。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效率才更高,我们的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才能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学习才真正发挥以学促教的作用。
其次,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这往往是我们老师所容易忽视的,很多教师或多或少是因为“师道尊严”的疆化思想使然,或者由于所谓“面子”的问题,因而课堂上很难包容学生出现与自己课前所预设相异的情景,课堂教学过程仍然是教师按自己的预设,主宰着所有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诚然,学生在很多方面是不如老师,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学生的思维很多时候比老师更灵活、更具有创新性,在课堂上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解决策略也许更加适于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些策略正是我们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优质生成性资源,我们应重视并充分利用。下面是我在数学课堂上发生的一个情景。课题是“截一个几何体”(北师大版七所年级《数学》上册)。
预设:
课前让学生用萝卜(或土豆等)裁成一些正方体、圆柱体,课堂上让每个小组尝试切割,并交流归纳截面的形状。然后用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截面形状。
课堂状况回顾:
在学生小组操作时,很多学生无法完成,因为课前他们无法准备好标准的正方体、圆柱体,因而切割出的截面也就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正确答案。此时有一位学生在不停的摆弄她的水壶(圆柱形的),水壶里有一些喝剩的水,小声的说:“我这样摆弄水壶不是可以直观得到圆柱的截面形状了吗?”
此时虽然她没有专心按我的要求去做,可她研究问题的精神让我感动。于是我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并解释圆柱的各种截面形状,其他学生抱着好奇的心倾听她的讲解,细心观察她的演示,这样圆柱的几种截面形状就这样被直观的容易的发现出来了。同学们都被她这种善于观察与运用所吸引,纷纷发出由衷的赞赏,并自发的鼓起掌来。在她表演完后,我诚心的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她能用生活中这一浅而易见的例子来说明圆柱的截面情况,比老师所想象的要直观容易得多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你,我想我们很多老师都不如你,因为我们都没有想到。同时说明她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与运用,那么同学们能否在课后找找,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直观的说明正方体的截面形状呢?”
课后:
有不少同学找到了一些正方体的透明容器,装上水并演示、交流正方体的各种截面形状。也有的同学通过其它比我所设想的更好的方法,直观表示出正方体的各种截面形状。
我想,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也许会忘记正方体、圆柱体的各种截面形状,但这节课中他们收获到的不仅是这些结论,更是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与数学应用意识、一种创新的能力、一种学会欣赏他人的品质,这正是我们老师要学习的,也是我们的教学所应提倡的。
第三、向自己学习。向别人学习,是一种虚心,向自己学习,是一种自信,一种成长。当今,自我反思已经成为我们教师自觉的必须的行为,事实上,自我反思就是一种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行为,学习自己已往所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学习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使自己更好的驾驭课堂,使课堂更具有创造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确实,我们细心思量我们的每一节课,在备课时我们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加上我们现在对知识、方法、学生的了解而完成的,这不正是在向自己学习吗?
向自己学习,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在自我表扬自己的同时,更多的是用批判的眼光来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发现与自我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成长,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化教师。
二、合作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特别提出与倡导合作学习,我们也清楚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团队的巨大作用,因而教师之间自觉的成立了一些团队,如备课小组、教科研小组等,这些合作的团队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学生怎样配合好教师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而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在亦步亦趋跟着老师走,而老师也是跟着教材走、跟着教参走,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用说有些什么创新、有些什么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也仅是一种个体性行为。可时代的发展需要团队合作,因而课堂教学应该也必须成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立体式的活动,以能真正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课前预设中我们必须认真设置好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只有适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否则只会成为一种时间的浪费、一种学习方法上的误导。课堂上,在小组合作讨论前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在讨论中有话说,才不会把小组交流与讨论变成新的“一言堂”或成为无用的聊天。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充当一个巡警或法官的角色,更重要的应是学生小组讨论的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去,在参与过程中,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倾听与思考,搜集各小组的信息,以期能更好的发挥小组反馈作用。绝不能成为小组中的领导,否则学生的小组讨论会只有一种形式。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应是在上课时才开始、在下课后就结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应是课堂上的专用学习形式,而应把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小组合作学习应在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批改、辅导等行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扮演好合作学习的促进者这个角色,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促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断的成长,从而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使合作学习最终变成学生成长的一种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堂情景的营造者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环境,那么课堂就是这种环境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胞,而我们教师就是这个细胞得以健康成长的医生。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好医生这个角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首先,平等与尊重是良好课堂情景得以营造的前提。平等的师生观念、生生观念需要我们教师重新定位自我、改变自我、提升自我。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或多或少会对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偏爱,这也是人之常情,可这种人之常情往往容易萌生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久而久之不平等的生生关系也就产生了。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学生不同的等级待遇,何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成平等的生生关系也是我们教师的一个职责。
另外,教师的职责不应仅让学生掌握多少文化知识,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在群体交往中如何学会尊重。尊重包括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中都有自己的落点:尊重自己(自立)、尊重他人(平等)、尊重社会(规则)、尊重自然(和谐)、尊重知识(独立思考)。教师的教育行为不仅仅在课堂上得到体现,更多的是体现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之中,这些行为习惯往往都会成为学生所效仿的对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成人,然后再引导学生成材。
因此,请我们走下那神圣的讲台,“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指导学生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让我们的课堂在轻松、快乐与充实的氛围中成长,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我们的课堂。
其次,激励与欣赏是良好课堂情景得以营造的必须营养。很多时候,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时非常重视表扬,而对学生的评价时则更多的是采用批评指责的方式,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至了?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对教师应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但我们是否应该对学生多加一些鼓励与表扬呢。当我们在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时,只要我们以欣赏的眼光去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很容易的发现,我们教师很多时候的批评、指责都会显得有点鸡蛋里挑骨头——没道理的了。往往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我们前期所努力营造的良好师生关系与良好的课堂情景等等一切都会因为我们教师的批评指责而烟消云散,甚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也许会因此而发生了质变。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些表扬、多一些拥抱、多一些鼓励的目光,那么学生常常会自觉收敛自己的违纪行为,良好的课堂情景也就在积极的动力中生成、成长。
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多种功能的复合体,它在教师的师德、能力、个人品质、意识和行为中都得到综合体现,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本文中仅是谈及三种角色,它并不是教师角色的全部,也谈不上那一种角色更重要。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某种角色会有所侧重,但关键的是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观、生生观及价值观,进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备课新思维》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6月版式
2、闫玉双、李奕主编:《反思教育习惯》
同心出版社出版 2005年1月版
3、陈培瑞:《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