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彭国忠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标签:
乌台周郎异文故垒苏轼赤壁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听课笔记】
彭国忠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2010年7月16日晚17:30--20:00
华东师大田家炳楼
【教授介绍】
彭国忠,男,1966
http://xb.ecnu.edu.cn/newspic/1916/s_3836075497a03e8faabae95879cfa6a4130097_145232.jpg
http://s9/middle/504fead9g8b82e14462f8&69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读:
念奴是人名,娇,形容声高,响遏行云。
百字令。又名《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大江东去》。
“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赤壁有五处,汉阳、江夏、黄州等。
“大江东去”,很多人读不出味道。这里写了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观念:所有山川都是大禹的功绩。《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周朴《董岭水》:“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因为大禹之功,河向西流,为反常现象。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写出了这个规律。“浪淘尽”,浪淘的不是沙,而是人。而且是风流人物。“风流”有两义,一是男女之韵事,一是丰功伟绩,此取后义。这里淘尽的还不仅是风流人物,是“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反动。因为儒家强调建功立业,而千秋功业竟可被大浪淘尽,何用?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旧营垒。“人道是”,听别人说的,那么,苏轼是怎么看的?这是一个问题。“三国周郎赤壁”,周郎之郎,一者谓年轻俊美,一者是因为周瑜24岁时被授予建威中郎将,故称周郎。近人吴梅“以顾曲名堂”,撰《顾曲麈谈》。唐朝李端《鸣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可为什么不称“曹操赤壁”、“诸葛赤壁”?因为周瑜之于赤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的形势,算得上是建功立业。可是,这一句与上一句句意相反,由此可见,“人道是”只是别人的观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壮景。这三句有许多异文。如“穿”,有“崩”之异文。下阕的“樯橹”有“强虏”之异文,两个词皆有合理之处。苏轼诗词常用佛典,“灰飞烟灭”取自《圆觉经》。“雪”,更有质感,较之“水”、“浪花”更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将真景虚化。这两句不能称为“过片”。有时,下阕的开头也是。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是过片。“当年”指何年?一般应指赤壁之战时,其时周瑜34岁。周瑜24岁为建威中郎将,25岁被称为周郎,娶小乔。10年后,指挥赤壁之战。十年可是很长时间,可是苏轼写“小乔初嫁了”,绝代风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位中学老师援引某教参资料说,苏轼可能记错了。苏轼不是黄庭坚,黄可能会错,苏轼看书可是有“八面受敌法”,元人陈秀明《东坡文谈录》中载:“东坡与王郎书云;
“人生如梦”,也是佛家思想。佛教有六如之说,六如也称六喻。佛教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轼在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后,“人生如梦”是其人生的血泪史,绝非等闲读之可以体会。“酹江月”就是祭江、祭月,有一定的礼仪,江风大作,“刑白马以祭江”,祈求风平浪静,国泰民安;祭月需在夜明之时。其实“酹江月”就是“酹周瑜”,祭祀周瑜。其中有深义。
苏轼有二、三十个号,比如铁冠道人、老泉山人等,东坡居士只是其一。苏轼的生日为12月19日,余秋雨就混淆了农历与公历,弄错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