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料: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测验—汉斯偷药

(2010-07-14 15:42:46)
标签:

汉斯

习俗

药剂师

妻子

科尔伯格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道德两难故事测验—汉斯偷药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October 25, 1927 – January 19, 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科尔伯格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http://www.upicture.com.cn/down/UploadPicture/575d14e296aedade7a8771bc2b730919.jpg
科尔伯格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 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 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水平

阶段

道德推理的特点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习俗水平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前习俗水平

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

习俗水平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习俗水平

4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

后习俗水平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

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后习俗水平

6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