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文试题“过度解读”伤害审美
(2013-12-19 12:33:00)
标签:
贾梦雨曹永军而是孩子在哪里 |
中文系博导解答中小学语文试题缘何战战兢兢——
这几年来,很多作家都遇到过这样的“烦心事”。比如说,赵本夫面对外孙的语文作业“一筹莫展”,周国平解答一篇针对自己文章的考题,只能“勉强及格”。一些学者面对孩子的请教“一问三不知”的报道屡见报端,甚至有中文系的博导解答中小学语文试题时“战战兢兢”。在这些例子中,并不是作家、学者的理解力出了问题,而是这些“过度解读”的考题出了问题。
说起“过度解读”,相信很多经历过中小学语文考试的人都深有体会。先阅读一篇文章,然后把文章切成长长短短的“段子”,然后从词到句到段再到中心思想,一个个拿出来设置“分数点”,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工作了20多年的媒体人徐旦现在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她说,尽管当年自己作文写得很好,但每逢语文考试就“抓狂”,“最怕分段,概括中心思想,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老师那里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标准答案面前,学生对语文阅读本身的体验和审美都被结构了。
“过度解读”往往意味着钻牛角尖,一些考题拼命“臆想”文章背后的微言大义,到了挖地三尺乃至歇斯底里的地步。比如说,一个考题中,作者写自己“抓耳挠腮”,题目要求学生“写出作者当时的5个心理活动”。还有一道考题开篇引述了一句诗,“花开的声音”,要求学生指出其中“常识性错误在哪里”。翻开现在的各类中小学语文试题,这样的考题层出不穷。一位学生家长说,他上小学的孩子,经常拿这些考题向自己请教,让自己很“无助”,很“无语”。其实,这些微言大义,往往带有出题者自己的局限、偏见乃至错误,不但与作者无关,更与文本无关,尤其是一些文学性表达,完全变成“分数点”后,人文意境和审美意义已被忽略了。
南京中语会会长曹永军认为,语文考试“过度解读”的现象现在比较普遍,已由高中向初中乃至小学蔓延开来,省市一级的正规考试中比较少,学校级考试和平时的教学练习中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已背离了真正的语文阅读,成为了伪阅读。出题者热衷于“挖陷阱”,让学生“踩地雷”。题目越出越细,越出越碎,偏难偏怪,学生则步步惊心,步步设防。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揣摩“考试术”,却越来越害怕阅读,与阅读的目的愈行愈远。
很显然,“过度解读”割裂了文章意蕴,伤害了文化审美,牵强附会的解读,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引向深入,反而让学生陷入了机械化与枯燥化之中,文字与语言的美感消失了,在为难学生的同时,也让语文教学走向了歧途。
语文教学最根本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而,语文阅读,宜粗不宜细,应该更多地从整体上、感性上加以理解。很多时候,不应设置标准答案,一定意义上,还应该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一些出题者为了实现“标准化”考试,不惜把生动活泼的文章进行拆解,使文章成为干瘪的语言零件,阅卷的时候更有“操作性”,只是,这样的考试,是对原文的曲解与扭曲,也背离了语文阅读的审美理念。
今天,时代正在走向多元化,这就要求语文试题适应这种潮流,宽容学生的“个性”甚至于“另类”,为学生留下广阔的人文和思想空间。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