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语文试题“过度解读”伤害审美

(2013-12-19 12:33:00)
标签:

贾梦雨

曹永军

而是

孩子

在哪里

中文系博导解答中小学语文试题缘何战战兢兢——

    昨天有媒体报道,《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遇到一件烦心事。他的一篇评述莫言的文章被选为高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有一位身为语文老师的家长在微博上公开请叶开作答。试题为,高粱地里,莫言这样走来,从全文看,高粱一词包含了哪些含义?对这个题目,叶开不敢作答”“不敢冒险。自己写的文章却不知其中包含的微言大义,这件事折射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解读现象,即把原本生动蕴藉的文章大卸八块,考察每一句每一段的深意,并设置标准答案,这不但误导了阅读,而且伤害了审美。

  这几年来,很多作家都遇到过这样的烦心事比如说,赵本夫面对外孙的语文作业一筹莫展,周国平解答一篇针对自己文章的考题,只能勉强及格。一些学者面对孩子的请教一问三不知的报道屡见报端,甚至有中文系的博导解答中小学语文试题时战战兢兢。在这些例子中,并不是作家、学者的理解力出了问题,而是这些过度解读的考题出了问题。

  说起过度解读,相信很多经历过中小学语文考试的人都深有体会。先阅读一篇文章,然后把文章切成长长短短的段子,然后从词到句到段再到中心思想,一个个拿出来设置分数点,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工作了20多年的媒体人徐旦现在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她说,尽管当年自己作文写得很好,但每逢语文考试就抓狂最怕分段,概括中心思想,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老师那里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标准答案面前,学生对语文阅读本身的体验和审美都被结构了。

  过度解读往往意味着钻牛角尖,一些考题拼命臆想文章背后的微言大义,到了挖地三尺乃至歇斯底里的地步。比如说,一个考题中,作者写自己抓耳挠腮,题目要求学生写出作者当时的5个心理活动。还有一道考题开篇引述了一句诗,花开的声音,要求学生指出其中常识性错误在哪里。翻开现在的各类中小学语文试题,这样的考题层出不穷。一位学生家长说,他上小学的孩子,经常拿这些考题向自己请教,让自己很无助,很无语其实,这些微言大义,往往带有出题者自己的局限、偏见乃至错误,不但与作者无关,更与文本无关,尤其是一些文学性表达,完全变成分数点后,人文意境和审美意义已被忽略了。

  南京中语会会长曹永军认为,语文考试过度解读的现象现在比较普遍,已由高中向初中乃至小学蔓延开来,省市一级的正规考试中比较少,学校级考试和平时的教学练习中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已背离了真正的语文阅读,成为了伪阅读。出题者热衷于挖陷阱,让学生踩地雷。题目越出越细,越出越碎,偏难偏怪,学生则步步惊心,步步设防。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揣摩考试术,却越来越害怕阅读,与阅读的目的愈行愈远。

  很显然,过度解读割裂了文章意蕴,伤害了文化审美,牵强附会的解读,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引向深入,反而让学生陷入了机械化与枯燥化之中,文字与语言的美感消失了,在为难学生的同时,也让语文教学走向了歧途。

  语文教学最根本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而,语文阅读,宜粗不宜细,应该更多地从整体上、感性上加以理解。很多时候,不应设置标准答案,一定意义上,还应该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一些出题者为了实现标准化考试,不惜把生动活泼的文章进行拆解,使文章成为干瘪的语言零件,阅卷的时候更有操作性,只是,这样的考试,是对原文的曲解与扭曲,也背离了语文阅读的审美理念。

  今天,时代正在走向多元化,这就要求语文试题适应这种潮流,宽容学生的个性甚至于另类,为学生留下广阔的人文和思想空间。

  本报记者 贾梦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