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话题】分数与品质哪个更重要(转)

(2012-02-20 22:34:17)
标签:

分数

品质

哪个

重要

杂谈

转载中国教师报

                      话题引子:扪心自问:分数与品质哪个更重要

1)品质永远大于分数
    山东  孙爱蓉
  如果给教师们出一道选择题:学生的分数重要还是品质重要?答案如出一辙:当然是品质重要了,因为德育为首是育人的根本、"先成人后成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同学案""北大生虐待狗熊事件"都是只有分数没有品质的学生酿造的悲剧。
  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们选择的教育方式却也是如出一辙:眼里只盯着分数而不见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无所不用其极:加班加点的题海战术、"语、数、英"抢占其他课程时间、甚至连国家明令禁止的体罚也屡见不鲜…… 面对教师的淫威,学生有的学会了逆来顺受,变成了"乖乖猫",有的学会了阳奉阴违,性格渐渐扭曲,还有的变得高分低能。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面对可恨的分数,十几年来一直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应试教育之间游走:我想简简单单教语文,留出大量时间引领学生读书、写作,品味语言文字之妙,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可是我害怕考试落在别人后面惹同行耻笑,挨上司批评,只好随波逐流,为了考试分数而教,凡是考试能考到的知识包教包会,凡是考试的题型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地练习。在完成一本本的练习册后,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拉练考试磨砺后,学生的分数提高了,但是,我发现,学生读书的语感越来越弱,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差,作文更是失去了本真风格……
  我认为语文教师最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教会孩子读书。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背诵美文是我最大的享受。语文课应以教材为例子大量阅读,一个学期阅读积累一个主题,如唐诗、宋词、现代美文……至于字词、句子变换等语基知识都不需要繁琐地涉及、讲解。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内心积淀丰厚了,许多语文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品格也会在"润物无声"的阅读中潜滋暗长。可是我不敢尝试,读书是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显现它的优势的,我不知道我能教学生多长时间,面对教师走马灯式的频繁更换,我也只顾眼前的现实利益,毕竟分数是显性的成果。我心痛,我是戕害孩子的"刽子手"

  我最想引导学生做的第二件事是写作。根据四季的变化、根据学生中的突发事件随时进行写作练习和指导,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讲真话,吐真情。每一次写作前,我都有权利安排学生活动,需要观察时我领着学生边观察边记录,需要活动时我们先行动再写作……现实的情况是我不能:首先我无权安排学生出教室或校园,孩子是家中的"宝贝",假如一个学生出了安全事故,我这辈子的厄运就来了,赔钱、吃官司是小事,搞不好会打了"饭碗"。每次作文,我只能把孩子们闷在屋子里"闭门造车",翻作文选仿抄、胡编乱造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其次,我不舍得拿出太多的时间指导孩子们作文。众所周知,考试阅卷时批阅作文是最轻松的差事(本来应该是最累的),负责任的教师看看头和尾得个差不多的分数,不负责任的教师看看字数和书写即得分,这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的"假、大、空",教师的草率最后贻害的还是学生的优秀品质。我无奈,我改变不了教育大环境。
  分数与品质,本来是有机体,是学生不可分离的部分。而今却由于教师的短视,由于学校的功利,在学生那里成了天平两端的砝码。孰轻孰重?真的需要每位教师觉醒起来认真思索了。我想说:品质永远大于分数。
2)丢分,不能丢人
    江苏   周国华
  宇是我现在的初三学生,劳动积极,每学期都被同学们推选为劳动班委。只要不谈学习,你让他整理教室、清扫卫生区,甚至打扫厕所他都会跑得很快。许多学科的老师对他的学习已失去信心,很少理他。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应该让他懂得对自己的学生身份尽责,也担心他会无事生非,所以没有放弃他。
  班级剩下他一个人没有完成背诵任务,我让他到办公室来完成。他很坦率,说对学习不感兴趣。我问他对什么感兴趣,他直言不讳──玩。现阶段,学习是你的责任,就像你父母要认真工作,对事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你负责一样,无法推卸。学得好坏是能力问题,不善待学习就是态度问题,说大一点就是品质问题了。我的话,他似略有所悟,艰难地完成了任务的一半。
  为了培养同学们自觉学习的态度,当天晚上,我重新布置了回家背诵任务(更主要是针对宇),声言明天早读课不完成背诵,中午要留下来背给我听。果然,又只剩下他一个。为兑现承诺,中午我留下了他。他表现得极不耐烦,说要回家吃饭,说很讨厌背书。我再次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喜欢学电脑。我想起了常有人举报他光顾网吧的事,就说,学电脑可不同于玩电脑游戏,它同样需要耐心,需要认真的态度,甚至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见他情绪缓和了许多,我让他先回家吃饭,并圈定了其中的一小段让他中午完成,他接受了。下午上课前,他主动来到了我的办公室,背出了规定的内容。
  对宇而言,我主要不是为了让他背诵多少课文内容,而是要培养他对待学习的态度。他热爱劳动,动机也许是为了逃避学习,但我没有恨屋及乌,照样让他干着劳动班委,并常常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的劳动态度。兴趣固然是做一切事情的内在动力,但总不可能事事都靠兴趣来维持。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决不能因为实现分数目标的希望渺茫了,就放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它目标。
  像宇这样的学生,在中考中丢分是必然的,但为人师者不能让他丢失了做人的基本素养。宇考上高中的可能性很小,但他必然要走向社会。今后,分数对他也许不很重要,但做人的品质将伴随他一生。

3)在分数与品质间寻求平衡

    安徽  子瑜 

    客观地说,当下教育片面以分数为价值取向,而忽视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也不完全是教育者的责任,至少可以说根源不在教育者身上。因为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改革没有及时跟进,或者说步履蹒跚,导致口头上是素质教育,行动上是应试教育的普遍纠结。尽管中考、高考目前也有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环节,但仅仅是务虚式的程序附会,不足以影响学生升学,起主导和决定因素的还是显性的分数。因而,教育者不抓升学率,不重视分数,不要说校长、教育局长不干,连家长都不会答应。这就是现实,就是当下的教育生态,教育者无可回避,也无力回避。

    但问题是,伴随着成绩和分数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却下降了,那种对一个人一生更重要的思想、个性、创造力等素养严重缺失了,那未来就非常可怕。事实上,不论学生考过多少高分,当他步入社会后,所有的分数都将因归零而变得毫无意义,他的能力才决定他是否适应社会,并且适应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需求,那么他将会如何回望并评价他曾经受过的教育?

    所有的问题都已了然——当下需要应试,未来需要素质。因此,如何不漠视当下,又着眼于未来,即在分数与能力、品质之间寻求恰到好处的平衡,便成为新的价值命题。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也必然会形成对既有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的冲击和考验。但这并不等于说就不可为,就没有达成二者内在统一的可能。毕竟,素质教育并不天然排斥提高学生成绩(只不过更注重全面发展而已),这一点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剩下的就是提高成绩的方法如何更科学一些,能力、品质建设又如何同步运作的问题了。

    相信,基层自觉变革和突围的力量,必将形成主流诉求,并一定程度上倒逼教育体制、评价机制作根本上的嬗变与转型,让素质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态。

4)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湖北  常忠锐

    当下的学校教育,真正是唯“利”是图,目中无“人”。这是我读完读者来信《分数与品质哪个更重要》后的深切感受。为追求高升学率,学校可以弃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尽最大限度“膨胀”统考学科,“压缩”体、音、美等非统考学科;为追求高升学率,学校可以视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而不见,强制学生接受同样的知识,完成同样的作业,参加同等难度的考试,接受从高到低一览无余的考试成绩“排行榜”……

    愚以为,正是由于现行学校教育的严重“功利化”,才会滋生诸如分数与品质哪个更重要之类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的。为取得高分而扼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不仅是“鼠目寸光”的短视,更是“祸国殃民”的悲哀。分数在人的一生中,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品质却会影响人的一生。现在,把这两个毫不相干的问题放在一起还要争鸣,足可见当今教改之迫切!

    在惊诧穷乡僻壤的我与跻身大都市的唐荒对当今教育弊病竟有同感之余,不禁要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要光盯着“课堂”了!

5)技巧、分数与成才

     汪重阳

  看了2011223日《中国教师报》读者来信栏目的《分数与品质哪个更重要》一文后,我深有同感。

  连续多年任教毕业班语文课的我,每年上半年都要参见教研部门组织得初中语文总复习研讨会。每次会议都不外乎如下内容:试卷讲评观摩课、多媒体课件在语文复习中的运用、古诗文复习交流,中招语文改卷组组成员作中招语文改卷体会讲座,主管教研员老师作《XX年中招语文命题趋势及应考对策》辅导报告。可以说,这样的安排几乎是无懈可击的,考虑周全,内容全面,见解深刻,让与会老师都受益匪浅。

  可是,我听着听着却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讲课的老师们为了让大家有所收获和借鉴,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将自己或所在学校语文组长期摸索总结出的应考技巧一条条陈列出来,详细解读。可以说,在这样的经验、技巧的指导下,学生的语文没理由考不好。而我觉得不是滋味的原因却是,我反复在想我们这么细致地研究得这些考试技巧,到底会有什么实际意义,对我们自己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以至民族的未来到底会有多大贡献,这是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因为我发现,凡是我们教学生大量练习、反复强调的东西,只要走到社会上,大多数立马便没有了一点用处。比如这个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中有什么表达作用之类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根本看不出来。它既不能影响一个学生的身体发育,又丰富不了学生的精神内涵。当那语文知识细化为一条条细致的标准并走上试卷用于衡量一个人的素质的时候,这些知识已经异化了,异化成了扼杀兴趣的枪手,异化成了大脑思想的僵化剂。我们也会发现,好多在试卷上游刃有余的学子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不知所措;而好多在试卷上施展不开手脚的学生,走入现实生活时,却能大展宏图,有所作为。

  在这次研讨会上,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技巧。是的,技巧固然不可少,但技巧太多了反而会让人易犯糊涂。各门功课都能总结出一大堆技巧来,学生们那小小的脑瓜恐怕会盛放不下。一旦学生们把这些应试技巧都塞进了脑子里后,恐怕离书呆子也就不远了。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世界,可当整个世界最终都细化为一道道标准化的试题时,学生们就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对成长毫无意义的技巧上了,而这样的人生便会失去文化底蕴。考、考、考,中国的活力在这个词语面前被一层层剥离,教师们在空耗了生命之后,学生们更是荒废了宝贵的黄金时代。

  也有人会说,考试毕竟选拔了大量的精英,功不可没呀。但那些精英的质量有多少人考虑过呢?最近央视记者调查表明,自1986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以来,共有100多名选手获得金牌,近年更连续数届获得团体冠军。但迄今为止,这些金牌选手中没有一人获得过授予青年数学家的菲尔兹奖。而在国外的获奖选手中,已有9人获得过菲尔兹奖。这是不是值得探讨一番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说考试有功,却忽略了考试也毁灭了更多人的求学梦、成才梦这一事实。好多学校在年度工作总结中,都会说今年培养了多少多少重点高中、大学生。可他们却没有算算,那些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到底占他们当年应毕业学生的多少比例。他们没想到那些只考上一般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更不用说那些半路辍学、毕业不再上学的学生了。几个重点生的光芒遮盖了全部应毕业的学生,应试教育的目中无人,你看到了吗?因此,郑杰说:一些学校光鲜的成功背后,是不可示人的被绝大多数人有意和无意忽略了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我们在他们的总结报告和科研论文上是读不到的。

  我一直在想,也许若干年后,当科学发展观真正全面得到落实时,我们现在的高分=人才”“高分=优质学校的标准会得到无情耻笑。就像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交白卷也能上大学、根正苗红就能上大学一样好笑。这两种极端的取人标准其实都没有以人为本。一个人也许不会通篇解释《鱼我所欲也》的意思,但他能明白舍生而取义者也的道理并践行之。而一个人可能将《岳阳楼记》背的滚瓜烂熟并翻译的十分通顺,但他却做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多么发人深思啊!

6)学而不乐该怪谁
    甘肃  李军斌
  学习的真正秘诀不是刻苦,是快乐…… 可现实呢?是谁将学习的快乐摧杀了呢?对唐荒先生质疑的反思,胜过十天、半月的国培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可现实呢?学习为何变得无趣?对学习的痛苦、煎熬和恐惧感又因何而起?是谁将学习的快乐摧杀了呢?谁该是罪魁祸首呢?
  应试教育成了众矢之的。但其根源则是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质量观、政绩观和用人观。试想,一些地方政府选拔、任用干部依赖什么标准,持什么样的质量观、政绩观和用人观?谁敢说事关千家万户的娃儿的分数和升学率不是其参考的主要依据之一!
  部分地方的换届选举,当地的教育质量是必投的一票。每每现诸、网络报端的某省、市、县等区域的教育滑坡了。何谓滑坡了?难道不是中、高考升学率不及往年或难敌周边地区吗?其直接后果就是主管教育的相关领导、校长被降职或调离;每年中、高考成绩一公布或年终岁尾后,某省、某市、某县……拿出多少多少万元奖励质量优胜学校或个人……”;当地的教育工作会议,考砸了的学校的相关领导得做表态发言;各学校对各学科的平均分、及格率、优良率等进行排名,作为兑现绩效工资的依据……这一切对领导、老师所造成的压力经层层分解,皆转嫁在了学生身上,造成老师给学生加班、加点、加压……如此,学习能快乐吗?
  当然,不是不讲教育质量。讲分数、升学率与提高教育质量并不矛盾。现阶段,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总的说来尚属直观、客观。重要的是看高分数、高升学率是怎么获得的。如果合乎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需要,则应大力提倡;若不择手段,置学生身心健康于不顾,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或个性发展为代价,使学生的学习鲜有快乐之感,则应坚决反对。
  树生病了,给果实打针是没有用的。要真正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以牺牲学生的快乐为代价。关键还是各级政府在选拔、任用干部上别唯分数和升学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政绩观和用人观。这样,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不会一层一层地向下传递,就不会出现集体冲动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老师就不会有违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摧杀学生学习的快乐

7)这是一道多选题
    甘肃  吕建斌
  分数与品质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不是纠结于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所折射出的当今教育的一种困惑。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用考试作为选拔人才唯一途径,分数必然成为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学生凭借分数就可以继续上学,直至就业,学校凭借分数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教师凭借分数晋级加薪,让学生考得高分成了现实中人们的一种宿愿。高分成了人们要追求的唯一目标,这和教育的本质相去何其远矣!
  时代发展到今天,以追求分数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因日益显现出其弊端,已然成为众矢之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考试的概念: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的鉴定方法。原来,分数体现的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它只是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说明,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有它的先天缺陷,而应试教育恰恰就纠缠在这个缺陷里不能自拔,可以说,应试教育失败就失败在"心中(只)有数,目中(却)无人"上,分数被妖魔化了。既然这样,是不是把考试制度给取消了才好?也不是,起码在目前,考试依然是一种可行的较为公平选拔方式,原因在于它确实考量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试制度如何改革暂且不论,但教育不能摒弃考试。
  那么,教育如何能在二者夹缝当中找到一种平衡呢?我觉得钱文忠教授的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教育要"教育"社会,我的理解是,教育要保持一种独立,教育要影响社会,而不是给社会让步,甚至去迎合社会。
  再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看,只立足于分数判断学生,强订目标,拔苗助长,走向应试的极端,这就是教育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妥协,实质是对一个个独立生命的极端藐视,学生他不是数字!教育首先应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真诚的的交流,然后才是影响,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李炳亭先生说得好:"给儿童挖'一方池塘',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让学校回到'最初'--给孩子一个读书的地方,让他们健康成长。"这个观点落实到学校,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抛弃功利,让育人成为一种教育自觉。一个高品质的学生不但能在测试知识水平的考试中获得高分,也会在人生道路上获得高分!

8)分数是教育的副产品,教育才给力!

    江西   杜新明

    当读到本报的“分数与品质哪个更重要” 时,我的内心被狠狠的共振了许久。在这个分数大行其道的教育时代,似乎这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和不容置疑。身为一名在村小岗位工作的新人,分数就是绿卡。因为中小考核我们,看的就是班上学生的分数;老百姓评价我们,看的就是他们子女的分数。所以学会要分数,是新人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拿到分数,是新人变老兵的仪式。在这样的现实教育生态环境条件下,我们选择了适应,于是我们依然战斗在岗位上。记起鲁迅先生谈论“愤青”的话题,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他既要拿国民政府的工资来填饱肚子,又要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因为他向往文明与进步。”今天看到本报的讨论,感受到了一股力量和一份责任!分数与品质,我认为它们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逻辑先后的问题。我们不能一讲分数,认为就是搞应试教育;我们不能一谈品质,认为就是素质教育。那样的话,不利于我们科学研究问题。所谓逻辑先后,指的是:分数提高了,品质就上升了;还是品质发展了,分数也来了。因此我的主张是:当分数是学校教育的副产品时,我们的教育才是最给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