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陪护” 重在监管
(2010-02-24 10:25:40)
标签:
空巢新职业危者经学家道学家杂谈 |
分类: 放言轩原创 |
据报道,包括“注册心理陪护师”在内的3项新职业,即将在春节过后正式与公众见面。有关方面人士介绍说,“心理陪护师”凭借自身拥有的专业素养,“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身边,以“一对一”的心理沟通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
此言一出,即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有网友直言,所谓“一对一”的“陪聊”,很可能沦为变相提供色情服务。不过,也有人表示,只要规范得当,专业的心理陪护很有意义。
在我看来,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心理陪护并没有原罪,“一对一”的方式亦无不妥。注册心理陪护师这一新兴的职业形态,于法律上并无任何违碍之处。
心理陪护师集护士医学护理与心理咨询师精神慰藉功能于一体,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方能取得注册资格和职业证书。它所缓解的病症包括孤独、抑郁等心理亚健康问题,服务的对象主要有“空巢”老人和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
以上海为例,在这座日益迈入老龄化阶段的城市里,65岁及以上的户籍人口已超过200万人,且不少是独居的“空巢”老人。他们需要和人沟通、交流和倾诉,需要得到心理关怀。面对这一情况,“注册心理陪护师”无疑可以部分扮演子女的角色,为老人家排解孤独、舒缓心理。
当然,网友担心“注册心理陪护师”的获批可能会助长色情之风,并非没有道理。原因在于,毕竟心理陪护师与顾客之间由于往往是“一对一”的服务,私密性较强,或多或少存在被色情活动“钻空子”的可能性。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认定一种职业只要有上门为客户提供一对一服务机会,就都是“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那么,包括送邮件快递、上门维修、家政服务在内的不少主流服务业,都存在被臆想的空间。自然,臆想任你臆想,却不宜骤下结论,要谨防片面性。所谓“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就叫以偏概全,就叫草率断言。
客观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公众有不同的看法和质疑,实属正常。类似的担忧,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是,信息的不透明容易影响公众的判断。
为此,相关协会或机构有必要予以积极、公开的说明和宣传,让民众有机会了解到“新职业”的具体内容。同时,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更应通过加强监管和规范,界定服务内容,让“注册心理陪护师”从源头上、程序上远离“变相色情”的干扰和污染,进而切实发挥服务社会、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
此言一出,即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有网友直言,所谓“一对一”的“陪聊”,很可能沦为变相提供色情服务。不过,也有人表示,只要规范得当,专业的心理陪护很有意义。
在我看来,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心理陪护并没有原罪,“一对一”的方式亦无不妥。注册心理陪护师这一新兴的职业形态,于法律上并无任何违碍之处。
心理陪护师集护士医学护理与心理咨询师精神慰藉功能于一体,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方能取得注册资格和职业证书。它所缓解的病症包括孤独、抑郁等心理亚健康问题,服务的对象主要有“空巢”老人和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
以上海为例,在这座日益迈入老龄化阶段的城市里,65岁及以上的户籍人口已超过200万人,且不少是独居的“空巢”老人。他们需要和人沟通、交流和倾诉,需要得到心理关怀。面对这一情况,“注册心理陪护师”无疑可以部分扮演子女的角色,为老人家排解孤独、舒缓心理。
当然,网友担心“注册心理陪护师”的获批可能会助长色情之风,并非没有道理。原因在于,毕竟心理陪护师与顾客之间由于往往是“一对一”的服务,私密性较强,或多或少存在被色情活动“钻空子”的可能性。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认定一种职业只要有上门为客户提供一对一服务机会,就都是“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那么,包括送邮件快递、上门维修、家政服务在内的不少主流服务业,都存在被臆想的空间。自然,臆想任你臆想,却不宜骤下结论,要谨防片面性。所谓“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就叫以偏概全,就叫草率断言。
客观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公众有不同的看法和质疑,实属正常。类似的担忧,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是,信息的不透明容易影响公众的判断。
为此,相关协会或机构有必要予以积极、公开的说明和宣传,让民众有机会了解到“新职业”的具体内容。同时,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更应通过加强监管和规范,界定服务内容,让“注册心理陪护师”从源头上、程序上远离“变相色情”的干扰和污染,进而切实发挥服务社会、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