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静心态看新医改

(2009-04-16 14:34:22)
标签:

经济

基本药物

医改方案

市场机制

中国

杂谈

分类: 放言轩原创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被当作压在我们身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只要问起为什么中国储蓄率那么高、为什么内需拉动那么难、为什么创业动力那么少,等等各种社会问题,最后几乎都逃不出医疗保障不健全这一条,毕竟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最后总要备一笔钱以防生病,结果什么都放不开胆子去做。由此可以想见,万众瞩目下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意义之大远远超出了医改本身。如果实施得当,不仅看病的重大难题得以舒缓,一系列其他社会顽症或许也会有所改变。
然而医疗政策作为世界上的难题,几乎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方面做到尽善尽美,现在又放在中国13亿人口这样的转型期土壤里,对它的要求,实在无需好高骛远。
国务院医改小组办公室主任张茅说,“不要让老百姓以为,今天医改文件发布了,明天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希望经过3年的努力,能够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起纸面上的天花乱坠、悦耳动听,还是更加审慎地观察哪些确实能够落到实处,有可操作性的改善,足矣。
具体而言,最大的关注焦点,恐怕就是“市场化”路线能否得到矫正,“公益化”路线能否实施。但是且慢,我们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市场化真的走不通吗?公益化就能解决弊病了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未必如此。假设经济学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帕雷托最优”,那么市场主导也好,政府主导也罢,最终结果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实现社会福祉。于是根据一系列计算,经济学发现,有些领域市场主导更能达到目标,而能源等一些重量级行业,反而是委托给政府主导,才更能达到目标。换句话说,市场还是非市场并不绝对,它们都只是手段,还会互相演变,无需贴上什么标签。比如上世纪,随着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讯行业委托给政府主导的效率已经慢慢呈现疲态,最终美国的通讯业开始向民间开放,加入市场因素。
所以,回到医疗问题,如果单纯公益路线并不能有效实施资源的合理利用,那也是白搭。道德上的一厢情愿,和现实往往会产生背离。有鉴于此,此次医改的新方案,在更多全面覆盖的基础上,依然保留了市场机制的用武之地,是明智之举。如果说看病贵有待公益机制来缓解,那么看病难只有靠市场机制提升医疗效率质量来解决了。
比如有专家说,去年10月公布的医改征求意见稿中,原本写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定点生产、统一价格、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但这一思路遭到了各方反对。于是修改稿将基本药物的“招标定点生产”删掉,改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而“统一制定零售价”条文则被“实施政府指导价”所取代。这反映出对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两者的兼顾。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饱受诟病的“以药补医”,确实它是此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它的争议颇多,几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不管怎样,有一条共识应该达成:仅仅单纯取消“以药补医”也是不行的,没有上进动力的医生,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同样令人担心,我们必须为医生们找到另外的动力。所以,比起大众的怨言,决策者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合理的医务人员劳动补偿机制应该如何构建?唯有把这个答案想出来,“以药补医”的弊端才能真正解决。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新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项成熟制度也都会有疏漏。所以,保持冷静心态,摒弃一些想当然的道德标签,客观分析新医改方案的各项利弊,提出建设性意见,可能才是现阶段我们所能做的最好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