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放言轩
放言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43
  • 关注人气:2,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建设“两个中心” 使命必然

(2009-04-08 17:31:26)
标签:

财经

航运中心

金融中心

东方大港

上海

杂谈

前不久,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获批,这是中央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上海的国家战略定位。 消息传来,鼓舞人心。 甚至有人戏言,上海这次拿到了“金苹果”!
此前,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给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了21.4%,这在上海的工业生产历史上实属罕见,形势可谓严峻。剔除春节长假这一因素,上海工业生产增幅依然为下降,可见金融危机才是造成工业增幅回落的首要原因。从上海的几大支柱产业来看,1月份,上海汽车业降幅低于平均水平,同比下降幅度为19.4%。这一数据成为有史以来新低;电子信息产品的下降幅度高达27.6%。来自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消息称,1月份,上海半导体产业的运行情况继续下行,这一产业,前年曾为上海贡献了389.5亿元,而该协会的数据显示,整个2008年,增长幅度可以忽略不计。而1月份上海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企业工业产值下降25.3%。 房地产已经不再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等重点行业增速不再。上海经济增长的出路何在呢?在当前上海商务成本高居不下,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这也是令有识之士感到困惑的问题。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样的转型更加引人注目。
其实,上海成为两大中心是有历史渊源的。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是远东金融中心,其丰富的金融历史文化资源,为今天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与城市金融氛围。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又为上海制定了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现在包括证券、期货、黄金、外汇交易所已纷纷落户上海,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最为活跃的城市。在许多人看来,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对于上海似乎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按照方星海先生的观点“上海要摘得中国金融中心的桂冠,并不是唾手可得”,因为香港、天津、北京都在叫板上海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
上海曾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港口,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到任,标志上海正式开埠。最早来沪的一批英国洋行发现:上海是五个通商口岸中最靠近丝绸和茶叶产地的一个港口,看好它的发展前景,在随后的一百年里,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港。记得去年上影集团公司向“十七大”献礼的重点影片就叫《东方大港》。事实上,上海已经成为“东方大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不仅仅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的外部环境看,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有:一是国际港口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已经转到了全方位、高层次、涵盖众多相关部门的综合竞争。二是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也将出现新的格局。各区域内港口之间正在展开新一轮激烈竞争,各港都在抢抓机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此前,东方早报进行的民调数据显示,68.89%的上海市民认为此消息对促进上海经济提升是一个“利好消息”,有24.44%的受访者表示,建设“两个中心”对上海应对当前经济难题“很有利”。但多数人则表示谨慎乐观,有44.4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利”。
我们相信,“两个中心”的建设绝不是让上海再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也不是单纯的“万国码头”。历史发展证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相伴而生的,金融中心发展源于航运,航运中心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航运中心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同时也都是著名国际金融中心。另外,航运中心既是贸易中心的基础,又能带动金融服务业崛起,也是组成经济中心的必然要素之一。目前,两个中心的交融发展已有实质性动作:浦东新区向南汇方向扩展,把陆家嘴金融区和洋山港、浦东国际机场捏合成一个新的管理区,从而在行政区划上为“两个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上海的“两个中心”建设责任重大,也是使命必然。相信在上海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地位,建成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